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牟其中辦身份證 警方特意開會:讓他感受到溫暖

2016年10月17日 06:41:54  來源:四川線上-華西都市報
字號:    

  原標題:牟其中“火鍋哲學”:用最簡單的方法達到目的地

  火鍋是牟其中回鄉的第一頓飯。

  回到萬州老家,牟其中吃的第一頓飯就是火鍋。他説,吃火鍋就像是他一直追求的簡單哲學,用最簡單的方法達到目的地,這個道理每個人都能懂。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

  從1985年離開家鄉,到2016年9月28日回鄉,31年,牟其中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回到起點。

  這是一次對過去的告別,牟其中説,曾經的首富已經一文沒有,再次白手起家。作為一個經歷大起大落的老人,回憶往事,牟其中也説:“往事如煙,不去想那麼多。”

  離漢

  武漢,三進三齣夢碎之地

  9月27日,牟其中出獄。第二天從武漢啟程回到老家。

  9月28日早上4點多,牟其中就起床了,這是他在外面睡的第一覺。按照16年來養成的習慣,牟其中在房間裏鍛鍊了半個多小時。

  9點多鐘,吃完早飯,牟其中乘小汽車離開武漢準備回到老家重慶萬州,回去辦理身份證,還要給父母掃墓。

  這其實是牟其中第三次離開武漢。

  第一次,是因為50多年前的大學夢碎。

  1960年春天,高考落榜的牟其中偷偷跑到湖北宜昌參加春季高考,並考進了武漢中南工業設計院的大專班。但因為當時嚴格的戶籍政策,萬縣政府沒能給牟其中辦理戶口遷移。這意味著沒有戶籍,就無法在學校取得糧食供應關係。“當時學校的老師、同學在他們自己也很緊張的情況下,每人每月擠出一兩斤糧票給我,就這樣在學校裏堅持讀了一個學期。”牟其中説,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只能遺憾離開了學校,從武漢回到萬縣。

  第二次是在1997年。

  當年8月18、19日,原告為中行湖北分行,被告依次為湖北輕工、貴陽交行、南德集團的有關信用證墊款及擔保糾紛一案在湖北省高院公開審理。當時,牟其中出席了庭審,結束後返回北京。

  此後,1999年1月7日,牟其中上班途中被捕,第二天被關押至武漢市第二看守所。這是他第三次到武漢。2000年9月1日,在湖北省高院做出終審裁定後,牟其中由武漢市第二看守所轉到洪山監獄服刑,一直到今年9月27日出獄。連同在看守所內的時間,牟其中在武漢將近18年。

  返鄉

  “家鄉只存在記憶中了”

  9月28日,在回萬州途中,停下來吃了一頓午飯和一次短暫的休整,晚上7點過到了萬州城區。

  夜晚,沿長江兩岸是萬州最美的景致,華燈初上與江水熠熠生輝。“變化太大了,完全認不出來了。”對於這次回家鄉,牟其中説,自己並沒有很激動,“很平靜,和出獄時候一樣,沒有很興奮。”牟其中説,自己長期漂泊四海,家鄉只存在記憶中了。

  在回萬州前,牟其中出獄的消息就已經傳遍家鄉。為了減少關注,夏宗偉特意把牟其中的入住地安排在一家商務酒店,而婉拒了朋友推薦的當地一家最好的賓館。

  “沒想到,在酒店的地下車庫中,老牟就在下車等待那幾分鐘裏,就被幾位當地的老婆婆一眼認出來。”夏宗偉説,家鄉人很友善,認出牟其中,微笑打了聲招呼,隨後就離開了。

  這一幕,後來還發生在萬州區醫院,當時牟其中去看夏宗偉正在住院的七姐。走出醫院時,沒有找到通往車庫的路,遇到幾位熱心的市民一直指路送到電梯門口,臨走時,一位市民説:“我們一早就認出你來了,你是牟其中。”

  當時,牟其中還戴著帽子。

  立論

  吃火鍋就像他追求的簡單哲學

  回到萬州老家,牟其中的第一頓飯吃的是火鍋。“我喜歡吃火鍋,因為簡單,頓頓吃都可以。”牟其中説,吃火鍋就像是他一直追求的簡單哲學,“用最簡單的方法達到目的地,這個道理每個人都能懂。”

  當年,南德集團在北京的食堂,牟其中曾從萬縣運去全套的火鍋設備和火鍋佐料,沒曾想這個內部食堂居然因此而出名。“當時很多人到南德來,就為了吃一頓萬縣火鍋。”牟其中説,這讓他意識到麻辣火鍋的商業價值,並提出改造火鍋的計劃。

  1993年6月,牟其中在重慶舉行發佈會稱:他將與重慶大學合作,改造重慶山城火鍋,要把川渝麻辣風味推廣到全國乃至世界華人所在地,創造中國的快餐連鎖店,並且5年內做到年銷售收入10億元。

  當時,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還在四川拖拉機廠做電焊工。一年後才在簡陽支起桌子開賣麻辣燙。

  雖然牟氏火鍋沒能“點火”,但當年牟其中對改造的標準化生産、連鎖化運營、資本化運作的理念已成為火鍋行業的“指導原則”。

  當年,牟其中提出火鍋要做到10億人民幣銷售額,曾嚇到眾人,如今中國火鍋業産值接近萬億。

  曾任四川美食家協會會長、著名作家魏明倫在成都見到老友牟其中時也提到這件事:“當年你説改造火鍋,我認為完全是天方夜譚。火鍋怎麼可能那樣做?沒想到現在的火鍋都是按照當年你設想的樣子去做的。”

  第一張18位數的身份證

  9月29日,出獄第三天,回鄉第二天。這天,牟其中要去萬州區公安局辦理身份證。18年之後,76歲的他有了第一張18位數的“新的身份證”。

  一如既往,早晨五點多起床,鍛鍊半個多小時,因為覺得床太軟,牟其中睡得不太習慣。

  八點半早餐,牟其中吃了一碗萬州炸醬面。牟其中説,在南德最紅火的時候,他每天的飲食是“兩碗麵一頓飯”,早晨起來吃碗麵,中午在辦公室吃碗麵,晚上回家吃一頓飯。“之所以有這樣的飲食習慣,就是因為簡單,有效,跟吃火鍋一個道理,吃中餐太麻煩。”牟其中説。

  按約定時間,早晨9點半牟其中就去到公安局,不到20分鐘,一張嶄新的臨時身份證就已在牟其中手中了。

  “公安局的一個隊長和一個副隊長,親自給辦的。”夏宗偉説,“知道牟其中要回來辦理證件,考慮到他的特殊情況,公安局前一天還特意開了一個會,強調要讓老人有回家的感覺,感受到家鄉的溫暖。”對於公安局的“照顧”,讓牟其中很感激。

  萬州人牟其中舊事

  回萬州期間,每天牟其中都會來到賓館的陽臺上,看著緩緩的長江水,穿城流過。

  長江還在,但對牟其中來説,早已物是人非。

  在他入獄期間,三峽大壩修建完成開始蓄水,他的老宅如今已在水下30多米的地方,牟其中也成了百萬三峽移民中的一員。

  曾用名“牟奇忠”

  牟其中出生於1940年6月19日,在第一次“平反”出獄登記戶口時,辦理身份證陰差陽錯寫成了1941年6月19日,所以從此戶籍登記本上也就成了1941年。

  現在外界都知道“牟其中”這個名字,這是他後來自己改的。牟其中這一輩,按照家譜的字輩是“奇”字,父親牟品三給他起的名字叫“奇忠”。

  為何會改名字,牟其中説:“我上學時,覺得‘奇忠’這兩個字有點複雜,解釋起來又麻煩,就改成了‘其中’,還是那個道理,簡單。”

  在日後走出萬縣的歲月裏,“牟其中”三個字響遍大江南北,但在戶口本上依然有曾用名“牟奇忠”三個字,這是他家族的記憶。

  但在如今的萬州,牟其中再也找不到當年的萬縣老家的宅院了。

  在牟其中所住的賓館,對面就是浩浩蕩蕩的長江。1994年,三峽大壩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完工,“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隨著三峽大壩的蓄水,牟其中家的老宅如今已在水下30多米的地方,牟其中也成了百萬三峽移民中的一員。

  “告別三峽”

  1992年,萬縣計劃修建第一座長江大橋,當時南德飛機業務剛剛成功,為了報答家鄉,牟其中主動提出,由南德來修,錢不夠由南德出。

  “當時,南德準備拿出6000萬出來協助修橋。我跟萬縣領導商量可不可以讓南德冠名,縣裏領導説不能冠名,還遭到了當時當地政府有關人士的嘲諷。”牟其中説,修橋一事就此作罷。

  1992年,也是牟其中春風得意,南德集團聲名鵲起的一年。當時三峽工程動工在即,牟其中組織了一次“告別三峽”的旅遊活動。

  這次活動聲勢浩大,南德集團職工、家屬及客人600多人包乘兩架川航的由南德剛剛引進的“圖—154”客機直抵重慶。隨後包乘“江渝8號”輪船,順江而下,至宜昌上岸。

  這次原本南德集團的內部旅遊,引來仿傚,一時有8萬多遊客涌入重慶,遠遠超過當地的接待能力。如今,在牟其中下榻賓館的斜對面就是萬州港,每天從此登船遊覽三峽的遊客絡繹不絕。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