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黨的領導是服務造福人民的領導,具有極大的凝聚力
“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馬克思把人們活動的最終目的作了最明確的表述。中國共産黨是無産階級的先鋒隊,我們奮鬥的一切,都是為了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給人民以實實在在的好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讓中國人民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黨對人民群眾的領導力是通過造福和服務於人民獲得和實現的。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共産黨和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推翻三座大山是給人們政治上的解放,鬥土豪劣紳、減租減息等活動,則是使貧苦農民在經濟上得到翻身。”在共産黨的領導下,農民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小米加步槍”之所以能夠奪取全國勝利,是因為這些從農村來的普通戰士經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知道為誰扛槍為誰打仗。黨在中國革命年代創立的群眾路線,其主體就是人民,主要是指普通的農民群眾。他們是歷史的主人,是社會的主體,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動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是真理,也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歷史見證。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仍然是共産黨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並從理論和實踐上不斷提高到新的水準。黨內出現了無數焦裕祿、孔繁森式的為人民富裕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好黨員、好幹部、好公僕。
2015年10月12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繼承了毛主席的人民史觀,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立黨為公,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必須遵循六個原則,即“六個堅持”。其中第一位的,就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群眾路線與實事求是、獨立自主一起,成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它不僅是黨的工作作風,也是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我們黨和政府制定的政策都是從實踐中來、從群眾中來、從基層來的。改革開放的很多實踐都是人民群眾首先創造的,還以農村為例,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出現、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大批農民工的進城等都是如此。人民群眾參與其中,才有真切的獲得感、喜悅感和主人翁感,才有對國家現狀和未來發展的信心。
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核心和廣大黨員都有強烈的人民情結,與人民群眾在一起,心連心,特別是關心農民、關心貧困地區的人民。這些年農村變化很大,農民生活改善明顯:交了幾千年的農業稅免除了,種糧有了補貼,新型農業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了,中小學上學免費,大學綠色通道,家電下鄉,村村通等,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習近平同志指出,扶貧開發是我們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工作,是最艱巨的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的貧困人口要全部脫貧,一個都不能少,要讓全體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今天,中國共産黨在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時,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絕不回避。習近平總書記一再提醒全黨,要有問題意識、風險意識、危機意識,尤其對腐敗要有高度警惕,始終保持高壓態勢“零容忍”,黨風和社會風氣有了較大的好轉,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特別令人欣慰的是,一代代青年包括出國歸來的青年人,親身經歷了近年國內巨大變革和國際風雲激蕩的實踐鍛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樹立,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漲,愛黨愛國愛人民之心溢於言表,更加堅信和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迸發出巨大的振興中華民族富國強兵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這就是青年強則國強,西方已經有人焦慮了,認為“90後將把中國帶上更高平臺”。這些既是我們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深厚基礎和強大動力,也是人民群眾對我們黨的殷切期望和巨大鞭策。我們每個黨員都要堅守偉大理想信念,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創造性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當好人民的“公僕”,把堅持黨的領導落實到各項實際行動中去。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壯山河、勢吞萬里之氣象;“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精神,黨和人民團結一致,試看天下誰能敵?黨領導著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而努力奮鬥,昂首闊步奔向輝煌的共産主義明天。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