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社區“微治理” 群眾唱主角

2016年10月14日 15:33:52  來源:江海明珠網
字號:    

  社區微治理在社會治理創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有助於社會治理體系的完善、社會治理核心要素的培育、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

  僅在今年上半年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和平橋街道街道共收到居民在“微治理”項目中關注的問題86條,成功解決51條,綜合服務累計2766人次,受益群眾達到1233人。“微治理”的有效推進正是瞄準居民急需的問題,提升居民主體意識,從而以自治為抓手,以服務為目的,實現了“四位一體”社區治理的現代化升級。

  “一呼百應”突出群眾組織 喚起居民共同參與

  “10幢綠化帶裏的樹被刮倒了,堵住了出入口,又是風又是雨,居民出行會有安全隱患。”6月22日,萬象西園理事長趙學賢接到居民電話後,冒雨把聯動志願小組成員叫到了事發現場勘查,出動應急方案,合力將刮倒的大樹托運出,設置安全標識,解決居民出行問題。

  老小區進出人員複雜鄰里關係冷漠遇事無幫手怎麼辦?黨員骨幹帶頭成立義務聯防解決居民困擾;小區亂種植現象難管理怎麼辦?專長居民志願者傳授廢舊輪胎墻面景觀種植,讓種菜也能文明藝術起來;長距離交叉辦事繳費費時費力怎麼辦?專職社會組織代收快遞、便民繳費、應急維修等方便實在。可以説“人力下沉”是頤和社區“微治理”的一個重要思路,讓過去“千條線”的執行者換位為資源“連結者”,形成一呼百應、自治自理,讓社區居民成為自治的真正“主力軍”。

  高效處理民生‘小事’搭建共治平臺。和平橋街道通過微治理觸角延伸到了“最後一公里”,更多的群眾加入到社區治理的進程中來,更多個性化的百姓需求也得到及時滿足,“共建共用”不再只停留在紙面。

  “愛在夕陽”激發黨員活力 拍客團受群眾點讚

  全國、省文明家庭標兵,身患重病堅持公益的老人,艱苦補素的老革命黨員,攜手相伴50年恩愛夫婦......端著一台相機,與老人們聊聊天,咔嚓一聲記錄下他們的微笑,一張張溫暖慈祥的畫面被留在幸福中,“愛在夕陽”項目,不僅受助老人高興,濠西社區心境界拍客團的志願者們也非常開心。他們説,以前玩攝影就是個人愛好,現在能奉獻社會、幫助他人,覺得特有成就感,幹起來特帶勁。

  從原來七八個黨員,發展到70余人,這項“微治理”項目之所以“叫好又叫座”,正是因為貼合了老年人的內心需求。和平橋街道創新推出改革治理,讓老百姓迫切需要、熱切關注的民生小項目,以最佳途徑“落地”、最快速度見效,並通過改革,實現簡政放權,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激活社區居民自治,激發社會參與活力。

  “微迴圈”觸發參與動力 市民獲益交通順暢

  濠景路限時微迴圈今年5月正式實施。9月1日,開學第一天,清晨7時,社區工作人員和鄰里理事、理事長組成的“文明引路人”志願者分駐錦江苑、實驗小學、新村南北路等七個點位,手舉行駛標識標牌上崗進行交通文明引導。

  為解決好濠景路交通擁堵問題,社區經過徵求鄰里建議,設置“濠景路限時微迴圈”微治理項目。在實施前歷經半年多時間,通過大量排摸工作,建議徵求,協調學校資源,在引路人的引導及附近居民、學生家長的多方參與下,原本擁堵嚴重的濠景路變得順暢有序,在通力配合下群眾都能自覺遵守,更多的家長參與到文明引導中來。

  和平橋街道突出“微治理”理念,深化“四位一體”基層治理,以實施基層黨建工作項目為抓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讓“兩學一做”外化于行,提升轄區黨員群眾在社會治理進程中的參與感,形成23項“微治理”公益項目,實施交通暢行工程、民生幸福工程、平安志願工程、鄰里事務協調處置“馬上辦”、流動攤點整治提升行動預警平臺等五大工程,目前,濠陽社區”美麗庭院“微整治、濠城社區“大拇指”商圈益民行動、北濠東村社區交通微迴圈、起鳳社區老小區改造、百花苑社區靜態停車管理等項目正在有序開展。通過“微治理”服務行動,逐步形成黨建有力、民主自治、服務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局面,實現了“四位一體”基層治理的扁平化和精細化。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