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一切為了群眾的幸福安寧

2017年01月13日 10:26:25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本報記者 賴永峰 劉 興

  長治久安,民之所盼。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的加快,以及人們多元利益訴求的疊加,因徵地拆遷、企業改制、工程建設、勞資糾紛、資源分配、經濟下行等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不斷增多,給社會治理帶來風險和壓力。

  江西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緊緊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持不懈推進平安江西建設,為“平安中國”建設提供了鮮活的創新樣本。

  立民意之法 維護公平正義

  頻頻發生的“醫鬧”“校鬧”不僅嚴重干擾了社會正常秩序,更成為助長不良風氣的毒瘤。構建公正透明的處置機制,依法化解醫療、校園糾紛,是人民群眾的急切期盼。

  “這些事件往往都是‘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時軍説,“醫鬧”“校鬧”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

  統計顯示,2013年江西省共發生醫療糾紛數千起,學生人身傷害引發的“校鬧”事件佔學校事故總數的12.3%。“政府鬧心、社會揪心、患者傷心、醫生寒心”的怪圈到底該如何破解?江西選擇依法、講法,通過地方立法,推動矛盾糾紛處理步入法治化軌道。

  2014年5月1日,《江西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個以省為單位的地方性醫療糾紛處理法規。《條例》提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應當遵守規範、合理治療、耐心溝通等,不得在醫療活動中實施不必要的檢查、瞞改損丟病歷資料等。同時,要求患方樹立依法維護權益意識,明確患方7類禁止行為,不得擾亂醫療機構正常秩序,不得侵害醫務人員人身安全自由。

  《條例》實施後的第五天,拉條幅、擺花圈一幕又在江西省兒童醫院上演。在新法規約束下,這場“醫鬧”在1小時內得到妥善處理,家屬最終也選擇通過理性、合法的途徑解決糾紛。“《條例》讓警方執法更為有力。”南昌市墩子塘派出所所長吳鬥果告訴記者,《條例》規定不能在醫療機構內圍堵就醫通道,如果勸説無效,可以有理有據地處理鬧事者。

  “該法規的最大亮點,在於賦予人民調解專業組織法律地位,讓其作為第三方中立平臺引入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把矛盾糾紛處理由醫院導向社會。”江西省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依據《條例》,江西出臺了醫療事故鑒定管理辦法和醫患糾紛處置流程,使得醫療糾紛調解工作實現有法可依。

  在南昌市東湖區象山北路129號,一支由專職調解員、兼職調解員、諮詢專家等組成的800余人的隊伍,已經成為化解醫療糾紛的核心力量。“這裡沒有衛生管理機構的人參與,不收取任何費用,充分確保醫患雙方當事人的公平公正。”南昌地區醫療糾紛調解中心專職調解員周大根説。

  截至目前,江西省所有縣市區建立了醫調委,依託人民調解中心,聘請專兼職人民調解員1085人、醫學和法學專家4077人,先後調解了5400余起醫療糾紛。2015年,該省發生的醫療糾紛總量較《條例》實施前的2013年下降37.7%,擾亂醫療秩序事件下降78.7%,省直部門接待醫療糾紛陳情次數下降77%。

  破解“醫鬧”為治理“校鬧”提供了借鑒。2015年5月,江西省又在全國首創出臺《江西省學校學生安全事故預防和處理條例》,將學校的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傷害事件的預防納入了法治軌道解決。同時,針對“獄鬧”問題,該省建立健全罪犯死亡防控機制,強化依法解決力度。

  “江西將立法視野聚焦於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著力通過立法創新,化解矛盾糾紛,發揮了地方立法解決實際問題、涵養法治氛圍的獨特功能。”江西省人大法工委主任韓軍介紹説。

  樹誠信之威 正社風淳民風

  在社會生活中,有一些東西就像陽光和空氣,“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誠信即是其中之一。近年來,江西省將信用體系建設作為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政府部門、企業和幹部群眾,將守信踐諾作為立身之本,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蔡發文是萍鄉市的一位民營企業家,2015年因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他登上了“法媒銀”平臺的黑名單。“自從被曝光後,我變成了一個信用破産的人,很後悔。”蔡發文説。

  “法媒銀”平臺是江西省高院聯合省內主流媒體以及18家銀行金融機構共同搭建的網路平臺。平臺集法院監督管理、銀行自主推送、公眾免費查詢、部門聯合懲戒、媒體新聞監督等功能為一體,目的是讓失信被執行人寸步難行,潛在失信者受到震懾。

  “有了這個平臺,曝光‘老賴’形成了規範化的常態機制,執行聯動機制也從聯而不動變成了共同懲戒、共同發力,打擊‘老賴’從法院單打獨鬥變成了社會綜合治理。”江西高院執行局局長趙九重告訴記者,平臺去年12月上線至今,共有227.21萬餘人次通過平臺查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資訊。平臺曝光懲戒的15111名“老賴”中,有2364名被執行人履行了義務。

  讓“老賴”無處遁形,是江西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的一個縮影。今年2月25日,江西省公共信用資訊平臺上線暨“信用江西”網站開通運作,標誌著“信用江西”建設邁出堅實的一步。“平臺打破了部門之間資訊壁壘,實現公共信用資訊交換共用,為社會提供‘一站式’信用資訊服務。”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吳曉軍介紹,平臺內目前已歸集632萬條信用資訊,其中,包括全省36個省級部門、60余萬家企業、部分社會組織和個人信用資訊,企業主體覆蓋率達100%。

  為夯實信用制度基礎,江西省還先後出臺了《江西省企業信用行為聯合激勵和懲戒暫行辦法》《江西省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信用資訊公示工作的實施方案》等制度。九江、萍鄉等地還因地制宜制定實施方案,積極探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新餘市將信用體系建設延伸至個人和社會領域,實現政府、企業、個人的信用檔案互聯互通,目前該市已完成全市2.77萬名公職人員的首輪信用等級評定;南昌市建立跨部門監管警示平臺,不僅將企業經營行為記錄在案,而且將監督行為也向社會公示。“我們建立了企業信用紅名單制度,將信用等級為A、B類的小微企業列入紅名單,政策性擔保公司、政府設立的銀行信貸風險緩釋資金優先給予貸款擔保。”鷹潭銀監分局辦公室主任李會勝介紹。

  架溝通之橋 共建共用和諧

  依靠群眾、群防群治是綜治工作的法寶。江西在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中,推動群眾工作,實現多方參與、風險共治,取得了明顯成效。

  房屋徵遷工作作為“頭號難題”,是城鎮化進程中繞不過去的坎。謝某是南昌市青山湖區村民,隨著城市發展,昔日的村莊如今已位於城市中心,但他的房子仍屬於集體土地自建房。“集體土地上蓋的房子補償標準為何與國有土地上不一樣?”謝某覺得這不合理,跟當地政府僵持了很久。在限期拆除的那天,他一時衝動,抱起煤氣罐抵制。

  “難題”如何破解?南昌市堅持不與民爭利、陽光動遷和群眾工作法3個原則。南昌市房管局徵收處處長劉明介紹,在拆遷過程中,為防止損害群眾利益,南昌在各徵遷片區建立了徵遷範圍、補償、安置、特困群體認定“四公開”制度。值得一提的是,該市充分發揮了居民自治的作用。“通過基層民主協商議事會,被徵遷戶可以自由選擇正規的評估公司,哪個價格高,居民們就選哪個,政府決不干預。”劉明説。在鄰里的勸説下,謝某最終放下了煤氣罐,他説:“政府能做到公開公正,我同意拆遷了。”

  “一把尺子量到底”,讓困擾多年的棚改堅冰在陽光下迅速消融。南昌市舊城改造至今,沒有發生一起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群體性事件、極端個人事件、惡性阻工事件。

  徵遷難題的破解,是江西探索基層民主協商取得的成效。近年來,江西各地深入推進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化,促進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今年6月,江西正式出臺《關於加強全省城鄉社區協商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0年,在全省城鄉社區普遍開展協商實踐,構建協商主體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程式科學、制度健全、成效顯著的城鄉社區協商新局面。

  時下,江西各地正充分依託村(居)民理事會、民情理事會等議事協商載體,全面搭建城鄉社區協商平臺。景德鎮市推行“群眾説事”制度,搭建群眾交心談心、參事議事的平臺,讓群眾敞開心扉説出為民服務的實事、扶貧幫困中的好事、經濟發展中的難事、新農村建設中的大事、影響和諧穩定的雜事,做到件件有回音。南昌縣總結出“協商民主四定四解工作法”,破解“要為群眾做哪些事?錢從哪來?群眾説不説好?”三大問題。

  “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依靠行政命令來解決問題,容易出現‘政府買單、群眾不買賬’的現象。”南昌市百花洲街辦主任付振海説,探索開展基層民主協商,不僅可以找到群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達成共識,更可以將這種共識轉化為共為,使黨領導基層真正實現從“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轉變。

  如今的江西,依法治國的理念深入人心,幹部群眾知法學法蔚然成風。通過法治、共治、自治相結合,公平、公正、公開做保證,百姓得了實惠,政府得了民心,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