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外媒:中國太空力量崛起 或成唯一擁有空間站國家

2017年01月13日 10:26:32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9月20日刊登題為《中國統治太空的征程》一文。文章稱,這個十年結束之前,人類將踏足以前從未去過的地方:月球的背面。

  月球這個黑暗的一面——永遠遙遠地背對著人類——一直是個謎。登月任務將成為一大工程學奇跡。它涉及重達數以百計噸的火箭(飛行近25萬英里)、機器人登陸車和無人駕駛月球車,需要使用感測器、錄影機和紅外線光譜儀,揭開月球十億年之久的秘密。登月任務還有可能探索月球上氦-3元素——一種前途光明的聚變能源材料——蘊藏量。而在此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航太之旅中將旗幟插上月球的國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重新定義21世紀太空

  文章稱,經過多年投資和戰略實施之後,中國正大踏步地走在成為太空超級大國的征途上——甚至有可能成為統治大國。“嫦娥四號”登月任務只是例證之一,反映了中國希望變太空為重要的民用和軍用領域的目標與雄心。現在,衛星可以為中國的飛機、導彈和無人機導航,同時還可以監測農作物産量及外國軍事基地。中國火箭和航太員參加的飛天任務的數量越來越多,這也成為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之源。

  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創始人約翰洛格斯根説:“中國視太空能力代表著全球領導地位,它賦予中國與大國相關領域的合法地位。”

  據估計,中國的太空預算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相比仍相形見絀。僅今年一年,美國的航空航太預算就高達193億美元。但是,中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它的預算。過去一年,它成功進行了19次太空發射,數量上僅次於俄羅斯的26次,超過了美國的18次。未來幾十年,中國將進行大量堪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此前探索飛行任務相提並論——甚至可能超越的——太空發射,包括量子通信衛星和本世紀30年代的載人登月任務。

  文章稱,通過登月飛行任務,中國不僅僅躋身於絕無僅有的兩國俱樂部。它還重新定義了21世紀太空的意義——軍事上、經濟上以及政治上。中國還制定了重型火箭、載人空間站和世界上最大的一個衛星圖像和衛星導航網計劃。與此同時,美國——尤其是載人航太領域——幾乎沒有進展。華盛頓特區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劉易斯説:“我不擔心中國會突然超越我們。我擔心我們自己心猿意馬,有朝一日明白過來,意識到他們已經在太空佔據了非常強大的地位。”

  航太航空公司的雙重角色

  與美國的太空市場一樣,中國依賴的很多與中國國家航太局合作的國有航太航空公司履行雙重角色——支援軍隊。

  文章稱,這種相互關聯可以追溯到中國火箭年代的開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也可以追溯到美國本土。中國“火箭之父”叫錢學森。作為一名中國人,錢學森1935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參加曼哈頓計劃的研究工作,後來成為加州理工學院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聯合創始人。但是,在約瑟夫麥卡錫時代,他被指控為共産黨的同情者,被軟禁了5年。1955年,他回到中國,被當成英雄一樣迎接。後來錢學森研製了中國的彈道導彈,開展了太空火箭計劃。事實上,中國現在仍然依賴他參與研究發射的太空系統——“長征”火箭。

  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建造了先進的通訊和情報衛星,並向其他國家提供廉價的衛星發射服務。它開始了航太員培訓計劃,並開始建造出載人飛行航太艙和太空飛機。2003年,隨著“神舟”5號載人飛船的發射成功——航太員楊利偉在太空中飛行了21小時,中國的太空競賽開始實現目標。從此,中國取得了快速進展:多人載人航太飛行、太空行走以及2011年發射了“天宮一號”——雙人太空實驗室。明年年初,中國將發射第一代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它將與中國現有的太空實驗室對接,並攜帶用於科學實驗的補給。

  文章稱,如果説這些成就聽起來像是重復幾十年前其他國家(美國與蘇聯)已經取得的成就,那麼當你考慮到像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此刻當你讀到這篇文章時,它正在你頭頂上方的太空繞軌飛行——這樣的技術時,那種膚淺的言論就不攻自破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標誌著在軌衛星與地面控制站之間首次發射量子加密資訊。這種安全體系確保了任何試圖攔截或篡改資訊傳遞的行為都會向發送者和接收者發出警報,理論上量子加密是不可破解的。

  在全球電子偵探時代,量子通信網甚至可以避開最先進的網路情報活動,協助中國軍隊和情報部門交換資訊,同時令潛在的對手或間諜蒙在鼓裏。只要中國是太空中唯一開展量子通信的國家,除了加強經濟安全之外,它還將享有戰略安全優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研究人員説長期目標是保護金融通信安全。

  太空力量崛起與地緣政治

  文章稱,可以預見的是,中國正在崛起的太空實力將伴隨著北京與華盛頓之間的地緣政治摩擦。雖然中美相互之間有著深層次的貿易往來,但是它們互相都把對方視為安全威脅。事實上,中國的太空計劃多次在美國的安全報告中出現,美國的不安感日益增強。正如美國和蘇聯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吸取的教訓那樣,展示太空能力常常轉化成地面影響。登月本身沒有軍事意義,但是地緣政治影響確實存在。劉易斯説:“中國正趕在我們之前登上月球,他們將實現人類在另一個星球上漫步,而我們沒有。眼下,美國被看做太空領導者,但我們有點安於小成就,不思進取。那麼,等世界其他地區都明白並意識到中國才是領導者,那會怎樣?”

  那意味著中國的太空崛起可能重組太空夥伴關係。德國哥廷根大學研究中國技術政策的專家及訪問教授阿蘭娜克魯利科夫斯基説,鋻於中國緊鑼密鼓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近期發射任務和具體的目標——與模糊的火星之旅恰恰相反,中國國家航太局“給很多國家發展新的夥伴關係、開展積極的太空探索提供了大好機會”。

  中國還對始終不願與華盛頓為了一己私利結盟的國家開展地緣政治活動。它一直在向諸如委內瑞拉、寮國、尼日利亞和白俄羅斯這些國家提供價廉便捷的太空準入,為它們發射衛星。巴基斯坦使用了中國的軍事級衛星導航系統,説明中國還將允許使用太空獲取的情報,以此作為未來締結聯盟的手段。

  文章稱,如果中國保持發展速度,它今年成功發射實驗型“天宮二號”,然後將一組航太員送入太空艙,試驗關鍵技術,為建立永久載人在軌空間站做準備。第一個空間站太空艙——“天宮三號”——是中國最引人注目的計劃,預計將於2022年發射。它標誌著中國太空研究進入新時代。除了諸多科研之外,“天宮三號”還將能夠維持三位航太員的生存。特別是,中國國家航太局已經向其他國家發出邀請,願意為它們提供空間站實驗和航太員進站機會。

  鋻於美國國會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與中國國家航太局進行太空合作,美國不太可能在受邀之列。但是,美國現在的很多太空夥伴非常可能在此之列。畢竟,如果美國及共有國2024年按計劃關閉即將到期的國際空間站,屆時中國將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文章稱,正如冷戰一樣,也存在這種可能性:太空活動可以加強和平,而不是削弱和平。隨著中國對太空的軍用和民用依賴開始與美國的水準對等,空間活動充滿冒險的性質將為中美兩國及其他太空活動參與國創造動機,至少要維持忐忑不安的合作。全球對數字時代基於太空的通信及導航能力的依賴意味著美國和中國將不得不合作,共同制定擁擠的新太空時代的規則。畢竟,太陽系是我們的公用地盤。至少現在如此。(編譯/鄭國儀)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