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大國工匠:軸承尖端技術的工人發明家李書乾

2017年01月13日 10:26:36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圖片默認標題

  9月28日,李書乾在瓦軸的辦公室裏 攝影:黎萌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黎萌):“中國夢-大國工匠”採訪28日從本溪轉至瓦房店。此行的採訪對象叫李書乾,是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瓦軸)的維修電工。為啥選他?因為李書乾就是那種幾十年如一日,學習、發揚和傳承了工匠精神的人,他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解決了我國軸承製造熱處理領域的許多難題,被譽為“敢於挑戰行業尖端技術的工人發明家”。

  軸承是幹啥的?瓦軸又是怎樣一個企業?用李書乾的話説,就是地上跑的、天上飛的和水裏遊的,都離不開轉動,而只要有轉動就會有軸承。“我們都知道‘遼寧號’航母,它的艦載機降落在甲板上時會有個鋼索去勾它,這個鋼索裏用的軸承就是我們造的。”而瓦軸公司則是目前中國軸承行業剩下的唯一國有持股的特大型企業,歷史可上溯到1938年。另外,記者還看到,我們的空軍、海軍和總裝備部駐大連地區的軍事代表室就設在該公司。

  李書乾是2015年的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李書乾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大連市首屆“李書乾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領辦人……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榮譽。

圖片默認標題

  9月28日,正在車間研究技術難題的李書乾 攝影:黎萌

  李書乾長期擔任重大精密進口生産設備的電氣調試與維修工作,他擅長消化吸收引進設備的高精端技術,擅長迅速診斷和排除電氣設備的疑難棘手故障,其技能水準超群,被公認為電氣維修專家,受到了眾多國內外同行的稱讚。

  從事電氣維修工作40多年,他先後解決生産設備難題300多項,改造設備150多臺次,完成技術創新270多項,搶修設備若干臺次,有力地保障和提升了軸承品質,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達數千萬元。

圖片默認標題

  李書乾(右)和他的徒弟們在一起 攝影:黎萌

  具體舉一個例子來説明下。在中國高速鐵路快速發展過程中,瓦軸集團公司承擔著鐵路提速軸承研發製造的重任,熱處理工序一度成為“瓶頸”。李書乾和公司其他技術專家承擔了淬火壓床的研製任務。他主動要求承擔新機床電路研發設計工作,將機床的靜態淬火創新為動態旋轉淬火,使鐵路提速軸承的心部硬度提高了25%,産品變形量減少了30%,實現了鐵路提速軸承熱處理質的飛躍。

  李書乾用事實證明,精密高端軸承不僅能夠“中國製造”,而且還能實現“中國創造”。這臺自主研發的設備可替代進口機床,節省購置資金1200萬元。該項技術成果榮獲“全國職工優秀技術成果獎”。

圖片默認標題

  潛心鑽研的李書乾 攝影:黎萌

  但李書乾對此遠不滿足,他坦言,“實際上我們國家目前還沒有高鐵列車上的軸承,有關部門成立了一個研究自主製造高鐵列車軸承項目組,瓦軸集團公司是這個項目組的成員之一,瓦軸正在向這個目標努力。”

  2010年,瓦軸公司一台引進德國的多功能滲碳電爐加熱執行器燒損,德方專家堅持更換原廠配件,但需要從國外進口,週期較長,而生産和市場又不能等,李書乾依靠自己吸收消化引進技術的本領,大膽選用國産配件將其修理好,讓德國專家也不得不向中國工人伸出大拇指。之後,他又和德方專家一起對電爐運作程式進行更高一級的優化,延長了加熱執行器的使用壽命,節省外匯30萬美元。

圖片默認標題

  瓦軸公司辦公大樓門口懸挂著我國軍方的代表室牌匾,顯示出這家公司的特殊重要性 攝影:黎萌

  李書乾在技術創新發明上還有兩項突出的貢獻被人稱道,一個叫做“電爐運作節拍控制器”,它能按照産品的工藝要求自動控制電爐的運作節拍,提高了産品品質,使設備效率提高65%以上,並且能為設備的維護自動反饋資訊,有效降低電爐的故障率85%以上,每年可為企業節約生産資金及維修費用350萬元。

  另一個叫“滲碳電爐加熱控制方法”,傳統控溫方式經常導致電爐加熱器損壞,使用壽命還短,新發明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提高了電爐的工作效能,每年可為企業節約120萬元電器材料費。

圖片默認標題

  瓦軸公司車間一角 攝影:黎萌

  1955年生人的李書乾已到退休年齡,作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他長期堅持向青年工人傳授技術,把自己30多年的讀書筆記、維修經驗、絕招絕技編寫成培訓教材,毫無保留的傳授給青年工人。

  “這個工作室的核心任務就是培訓,因為只有通過培訓,才能把技術像接力棒那樣傳下去。”現如今,李書乾的30多名徒弟中既有工人,也有大學生,都已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幹,有的已成為高技能人才。

圖片默認標題

  瓦軸公司生産的大型軸承 攝影:黎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