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出人意料!袁隆平的超級稻第五期攻關遭遇失敗

2017年01月13日 10:26:37  來源:新華通訊社
字號:    

  資料圖:2015年9月,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在雲南個舊刷新世界紀錄——百畝片平均畝産水稻1067.5公斤。

  原標題:一次“不成功”的成功測産——袁隆平超級稻第五期攻關武岡驗收側記

  新華社長沙9月29日電(記者周勉)舉世矚目的袁隆平院士超級雜交稻第五期攻關第二次測産,近期在湖南武岡驗收。攻關品種“廣湘24S/R900”此次表現並未達到預期,甚至可以説並不成功。

  記者見證了這次測産驗收的全過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又是一次成功的測産,測出了科學家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更測出了“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精神。

  9月22日早上8點45分左右,袁隆平和負責測産驗收的專家們同行抵達位於武岡市鄧元泰鎮渡頭橋村的示範片基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在田埂邊對測産專家進行了分組。記者注意到,專家組十幾名成員中,來自湖南的只有湖南農業大學一名教授。在對“廣湘24S/R900”進行簡單觀摩後,所有人來到示範片旁邊的一處涼亭,對田塊進行抽籤。

  一共4塊稻田接受測産。其中抽籤決定3塊,好、中、差各一塊,另外由示範片基地再自行推薦1塊。當填好田塊編號的紙鬮被放進盒子裏時,有人建議袁隆平親手抽一個。

  “我是運動員不是裁判員,我不抽。”從來到基地就沒怎麼説話的袁隆平連連擺手,直截了當地拒絕了這個提議。

  幾臺收割機和數十名前來幫忙的當地農民跟隨專家們也被分成四個組,立刻開始忙活起來。袁隆平則留在涼亭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告訴記者,自己很看重每公頃16噸(折合每畝約1066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五期攻關。一個多星期之前,在雲南個舊的第一次測産結果達到了1088公斤,已經超出了預期。

  “但那多少沾了高原和特殊生態環境的光。”袁隆平謹慎地表示,我國水稻的主要種植區域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因此武岡這個點才更具有代表性。

  “但即便今天驗收成功,也不能算第五期目標完全實現。我還打算去華北平原測一次,如果都成功了,才算數。”袁隆平説。

  田裏的測産進展得似乎並不太順利,收割機作業好幾次被暫停。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幾台機器運作不太順暢,導致割得不夠深,會有一定程度的浪費。記者看到,部分田塊裏散落了不少稻穀。

  最終,專家組對收割上來的稻穀進行打包稱重和測定計算後,在上午11時許結束了測産。

  在隨後數據分析、專家意見匯總環節期間,專家組所在房間的大門始終緊閉。袁隆平像一個初出茅廬的考生,一直在隔壁房間的椅子上安靜地等待。

  12點35分左右,專家組房間的大門第一次打開,傳來了一個初步結果:4塊田裏有3塊的産量都和預期有一定差距。

  聽到這個資訊,袁隆平顯得有些失望,他站起來和身邊的陪同人員簡短交流了幾句,分析了一下原因,又坐了下來,陷入了沉思。

  在專家組再次合議後,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李立秋宣佈了最終結果——超級雜交稻第五期攻關武岡示範片的測産未能通過驗收。

  李立秋説,專家組認為“廣湘24S/R900”具備每公頃16噸的産量潛力,但武岡示範片在栽插、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收割時間等環節都出了問題,導致産量不如預期。

  此時,現場有記者詢問,機械化收割和機器運轉狀況不佳導致的高損耗是不是應當補算到最終産量中。

  李立秋回答説:“這次測産使用的農機的確出了點問題,導致産量比正常的機械化收割偏低3%左右,比人工收割偏低8%左右。”他指出,再好的機械化收割所造成的損失都會比人工收割大,但現在機械化已經普及,鋻於其節約的人力成本對於抵消損耗綽綽有餘,農業部要求現在的任何測産都必須採用機械化收割。

  測産現場的袁隆平,面對令人失望的測産結果,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雖然最終的結果不盡如人意,但這種實事求是、緊貼農民生産實際的測産方式以及專家組和袁隆平展現的嚴謹的科學態度,讓測産現場每一個人印象深刻。

  “搞科研就是要百折不撓,科學家最不應該害怕的就是失敗。”這是袁隆平此前經常説的一句話。

  新華社評:嚴謹的失敗尤為可貴

  近日,袁隆平院士的超級雜交稻第五期攻關第二次測産宣告失敗。這一結果出乎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很多人預料,但卻在科學研究的情理之中。

  2000年到2014年,袁隆平領銜的超級雜交稻攻關取得了從畝産700公斤到1000公斤連續成功的“四連中”。

  於是,有人把袁隆平奉若神明,認為似乎只要他願意,五連中、六連中也能信手拈來。這次失敗的測産證明,科研成果並不是靠“心想事成”和專家名聲就能取得的,即使袁隆平這樣的學術權威,也有失敗的時候。

  測産過程體現了科學應有的嚴謹。為了模擬農民實際生産效果,專家組堅持使用比人工收割損耗大得多的機械化收割。即使如此,面對失敗,袁隆平坦然接受,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任何科研成果的誕生,必然是建立在長期枯燥的研究和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的。科學家如果沒有對自己事業不忘初心的一片赤誠,根本無法做到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古今中外凡有建樹的科學家概莫能外。

  袁隆平投身雜交水稻研究超過半世紀,著眼他追求“禾下乘涼夢”的宏偉目標,這次失敗意義也許超過以往歷次成功。

  在這次失敗的測産中,專家組的嚴謹和袁隆平的坦然,都令人欽佩。嚴謹赤誠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家風骨彌足珍貴,比創造新的紀錄更有意義。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