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聚焦深改組1000天:實現國家治理方式的生態化

2016年09月29日 13:35:13  來源:中國網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推動改革,吹響了改革開放新的進軍號。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自成立之日到2016年9月24日的1000天,中央深改組共召開了27次會議,審議了162個文件,破題諸多領域改革難題,出臺了多個頂層設計方案,承擔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重任。

  在全面深化改革內容方面,國家治理方式的生態化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它不僅是執政黨和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更是整個社會發展理念的重大變革。這一重大變革,有利於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

  經濟發展應當以生態環境為承載基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樸實而深刻的生態文明詞彙已經廣為人知。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卻深刻地揭示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以往的一些觀點認為以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是必要的,因而主張“先污染、後治理”。

  但實踐證明環境問題一旦發生具有不可逆性,錢再多也無法徹底消除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造成的惡果。在這種錯誤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很多地方雖然富了,但卻沒有了綠水青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清潔、舒適的生態環境是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如果被嚴重污染或不可逆轉的破壞,不僅降低了人的生活品質,還嚴重地威脅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發展經濟的目的無非是創造品質更優的生活,而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只能帶來霧霾、酸雨、飲用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更為重要的是,沒有了綠水青山,經濟也會喪失持續發展的動力。

  黨的十八大已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生態文明徹底否定了“先污染、後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在生態文明理念之下,經濟發展應當以一定的生態環境為承載基礎,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規模不能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力。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看,應當把生態環境作為執政黨和政府制定和執行經濟、社會發展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做到環境優先。所謂“環境優先”,並非為保護環境而徹底否定經濟發展的正當性,而是強調經濟發展的環境制約,在生態環境承載限度內發展經濟。這樣既可以保護環境,還能夠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的根本含義。

  保護綠水青山必須要實現國家治理方式的生態化

  中國目前正處在國家治理的轉型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生態文明理念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中必然包含國家治理方式的生態化。

  國家治理方式的生態化首先要求國家治理理念的生態化。生態化理念不僅是一種認識人與自然辯證關係的哲學理念,更應當成為國家的理念、社會的理念和全民的理念。無論是執政黨、公務人員還是人民群眾,都應當將環境優先作為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的重要指導思想,樹立在生態環境承載限度之內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理念。

  這要求我們加強生態化發展理念的教育工作,不僅應加強對廣大黨員幹部和政府公務人員的生態化發展理念教育,還應當加強對全民的環境宣傳教育,尤其是要重視對學生的宣傳教育,使生態化發展理念能夠深入人心,成為全民踐行環保的意識形態基礎。

  國家治理方式的生態化還要求國家治理制度與治理體制的生態化。管理上水準,制度要先行。將生態環境作為執政黨和政府制定、執行經濟、社會發展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客觀上要求制定並實施能夠體現上述生態化理念的制度與規則並建立相應的執行體系。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針對自然資源産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大領域提出了到2020年前的改革目標和任務。

  這一方案是統率我國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對我國生態治理制度與機制的建立具有全局性的指導作用。在這一方案的指導下,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紛紛出臺或修改。無論是被稱為長著“鐵齒鋼牙”的新《環境保護法》,還是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氣十條”和“水十條”,都充分體現出黨和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

  此外,中央在環境保護方面明確提出“黨政同責”,並制定和實施了《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等配套規章,發佈了《省以下環保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順利開展建立了配套機制。

  目前,國家治理方式的生態化變革已由理想逐漸變為現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措施頻出,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法律規定日益嚴格,生態環境品質不斷改善。雖然生態環境得以徹底改善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但隨著各項治理制度、措施的不斷跟進以及生態化理念的全面普及,生態文明的美麗願景正在展現。(作者馮嘉係蘇州大學法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