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堅持中國道路不動搖,全面推進供給側改革

2016年09月26日 10:29:23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9月24日,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整整1000天了。1000個日日夜夜,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改革攻堅克難,成就斐然。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的歷史結論。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就必須堅定“四個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

  眾所週知,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曾長期倚賴“三駕馬車”,亦即消費、投資與外貿出口,這三駕馬車也就是所謂的需求側,並常年維持了兩位數的GDP增長率。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進入逐步趨緩的“新常態”,供需矛盾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需求側結構日益豐富多元,並開始飛速向服務化、高端化和個性化升級轉型,而供給側發展則欠缺活力,嚴重滯後,傳統模式難以有效滿足新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如行業産能過剩、樓市庫存過多與企業稅負債務水準居高不下等問題。

  有鋻於此,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明確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中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2016年1月26日,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時,他再次強調:“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産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為有效化解供需矛盾,理順供需關係,促進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等幾大供給側要素的重新優化配置,繼去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要求之後,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表示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圍繞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號角響徹神州大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是成為統領經濟工作的主線。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要引領新常態、實現新發展,就必須依靠創新驅動,而要實現創新驅動就必須繼續深化改革,堅定信心、凝聚共識,持之以恒堅持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全面深化改革,既敢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啃“硬骨頭”,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涉險灘。從這個意義上講,把解放思想的成效體現在發展上,就是要把解放思想的成效體現在改革上。事實上,改革能不能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首先就要看思想觀念上能不能衝破障礙。

  改革是對利益關係的調整。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改革進入深水區,因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深入肌理、刮骨療毒,切實解決深層次問題,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才可能突圍破局、繼續前進;改革進入攻堅期,因為皆大歡喜的、容易改的,基本都改完了,剩下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只有敢於涉險灘,勇於自我革命,改革才能走向深入,開創新境界。

  (作者係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哲學博士,理論經濟學博士後 王瑛)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