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外媒:潭門漁民漁船成保衛南海重要力量

2016年09月25日 06:28:22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原標題:外媒記者走訪潭門:漁民漁船成保衛南海重要力量

  核心提示:幾年前,中國政府開始鼓勵建造大噸位船舶,來方便運送漁民抵達南沙,還給漁民提供燃料補貼,以幾乎免費的方式給大約5萬艘漁船安裝了全球定位系統。

  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道 西班牙《世界報》網站9月18日發表題為《一支保衛中國的“不可戰勝的海軍”》的報道稱,“潭門:中國南海的心臟”,豎立在海南重鎮潭門鎮的一座巨型石碑上這樣寫道。在這裡可以看到數十艘船隻穿梭在寬闊港口的碼頭之間。

  穿過鎮上的幾條街道,汽車停在了潭門鎮108兄弟廟前。這個令人回味的廟宇以紅色為主色調,隱藏在茂密的棕櫚樹中間。圍繞兄弟廟有很多傳説,表明瞭潭門與中國南海之間千絲萬縷的歷史關聯。

  漁民們在出海前都會在兄弟廟舉行祭祀儀式。廟內用龍鱗和龍頭裝飾,漁民用燒香的形式進行祭奠。

  幾個小時後,當地作家鄭青揚(音)在一間懸挂著南海地圖的茶室內為記者解釋了這個祭祀儀式的來龍去脈。他説,108兄弟公祭祀儀式是為了祭奠700多年前出海保衛海南及其周邊海域免受“外國”海盜入侵的108位漁民。

  “傳説是這108個人保護了潭門的漁民。”鄭青揚説。上大學之前,鄭也曾經當過多年的漁民,他就出身漁民之家。他的父親出海時失蹤了。他的祖父和族中的另外7人也是這個命運。“兄弟廟和它的故事是我們的漁船自古以來就在南海捕魚的又一證據,這一歷史至少要追溯到明朝時。”鄭青揚説。

  報道稱,潭門鎮將近8000名漁民和300多艘漁船已經升格為中國海洋戰略擴張政策的矛頭。漁船在1974年的西沙海戰中也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1985年,中國政府在潭門鎮成立了一支海上民兵連,對於外國記者的出現,這種地方就類似于一種禁忌之地。“我們不想談論南沙。”一位漁民説。

  69歲的漁民鄧野鶴(音)在這片令人垂涎的海域捕魚已經有50多年了,而他只是自古以來當地曾經經歷過海盜、外國戰艦和強盜騷擾的無數漁民當中的一位。

  “幾代人以來南沙就屬於我們潭門。我們一直在這裡捕魚。”老鄧帶著當地漁民都有的一股愛國熱情激動地説。

  80年代,老鄧曾經被馬來西亞海軍關押,他的漁船進入了被馬海軍控制的海域。這是當地漁民經常遭遇的事情。老鄧回憶當時的情景説,對方開著槍追擊他的漁船。“他們後來動用了飛機射擊”。老鄧在馬來西亞被關押了48個小時。

  “菲律賓和越南的船通常都向天空開槍來驅趕我們。但是潭門人絲毫不畏懼。我們願意做任何事情,哪怕是丟掉性命。”鄧野鶴説。

  報道稱,幾年前,中國政府開始鼓勵建造大噸位船舶,來方便運送漁民抵達南沙,還給漁民提供燃料補貼,以幾乎免費的方式給大約5萬艘漁船安裝了全球定位系統。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林勇新認為,當地漁民的一切行動都可以被理解為單純的自衛行為。“他們有權採取自衛行動。我們並不是説漁民必須在可能的衝突當中發揮積極作用,而是説需要這個行業做好準備。避免戰爭的最好方式就是有所準備”。

  報道稱,北京似乎並不準備在這方面節省預算或在強化立場時的創造才能。中國將花費10多億元在潭門建立一座講述南海特殊歷史的博物館。三亞市最近剛剛啟用了一個新漁港,可以停靠2000余艘漁船,甚至包括遠超過鄰國海岸警衛隊大部分船舶的3000噸級的大漁船。

  在堅守兄弟廟所代表的“歷史性”的同時,媒體對待在當地被稱為《更路簿》的手稿時也充滿著無比的敬畏之心。

  王哲中(音)一家就是其中一些《更路簿》的所有者。31歲的王哲中甚至還為這些手稿建了一座特殊的博物館。據他講,他手中的這些手稿已經是現今留存數量不多的《更路簿》之一。所謂的《更路簿》就是在地圖尚未成為必備工具的年代,用來指引漁民在南海航行的路線書。

  報道稱,博物館的展廳內還陳列著王哲中的祖父當年曾經用過的木質駁船、各種各樣的漁具和製圖工具等。王哲中説,“漁民們借助《更路簿》指引航線。他們把自己積累的知識記錄下來,然後代代相傳。《更路簿》裏記載的有氣候,以及抵達南沙、西沙的路線”。

  當記者請求他展示一下《更路簿》時,他只拿出了複印件,“原件在我父親手中”。

  報道稱,2013年,從海南駛往西沙群島的郵輪開通。中國政府計劃到2020年開通赴南沙群島的定期郵輪,打造能夠替代馬爾地夫的旅遊勝地。

  在海濱城市三亞,海南中職國際旅行社的負責人郭華明(音)向記者展示了一個廣告宣傳冊。這本小冊子是用來吸引那些想要花4到5天時間乘坐郵輪到西沙群島旅行的中國公民,旅行項目中還包括升國旗儀式。

  中職國際旅行社是獲得北京批准、允許經營西沙群島郵輪旅遊項目的旅行社之一。僅2015年,西沙群島的遊客數量就達1.6萬人次。宣傳冊上還寫著“在世界海洋的處女地,您將尋找到中國最美麗的海水”。(編譯/王萌)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