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遼寧清代古宅被拆 官員稱若不全留也保存磚瓦

2016年09月24日 06:21:45  來源:東北新聞網
字號:    

  原標題:朝陽淩源文管所:最大限度保留古宅(圖)

曾經輝煌一時的古宅。

  曾經輝煌一時的古宅。

  新聞到底:《近300年清代古宅該不該拆?》

  新聞閃回:人字形的屋頂,青磚灰瓦,木製門窗,墻角精美的浮雕……隨著轟然一聲巨響,這處有著近300年曆史的清代民宅的屋頂被挑落,市民及業內人士紛紛感到惋惜,勸阻施工隊暫緩拆遷,希望能夠保留下這處淩源市唯一的清代古民宅。當地文管部門實地考察後結合縣誌等材料得出結論:沒有保存價值。

  昨日關於淩源市姜家園子近300年古宅面臨拆遷一事報道後,引起當地市民和網友的廣泛熱議,也引起了當地文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文管所孫姓所長表示,將最大限度保留古宅,如果不能全部保留,也會將拆下的一磚一瓦保存下來。

被拆古宅現場。

  被拆古宅現場。

  網友建議保留古宅

  昨日關於淩源市姜家園子近300年古宅面臨拆遷一事見諸報端後,市民和網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網友小橋流水:我國古代建築學者曾説,古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和詩篇,我們應該給後代留下點什麼。

  網友花開盛夏:這要是放到大城市,就算沒有名人居住過也價值連城,我家這邊就有好幾處這樣的房子,但是也在拆遷中,可惜啊。

  市民馬女士:這片老宅小的時候經常來玩,裏面的房屋和景色和院外的完全不一樣,感覺像穿越了一樣,但是後期有些房屋有改動,只有少數幾間還保留著原來的面貌。

  記者昨日再次來到姜家園子,院內淩亂不堪,遍地碎石破瓦,有些院門已經打開,進入後發現,有的房屋雖然在外觀上看還是老宅的外貌,但其中也已經被裝飾過,一間房屋的廚房部分貼滿了白色的瓷磚,屋內的墻壁上涂上了白色的塗料,內部和現代住宅已經別無二致。

  拆遷現場還不時有市民前來拍照留念,“留點照片吧,以後拆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市民劉女士一邊舉著手機拍照一邊説。

  還有一位30多歲的小夥在院落中撿拾瓦片,他對記者説:“聽説老宅的房瓦放在自家能有好處,所以來撿幾塊。”

未拆除的房屋依然可以看出它的秀美。

  未拆除的房屋依然可以看出它的秀美。

  小時在墻上亂畫遭訓斥

  記者在現場還見到了姜大全的女兒姜女士,姜女士説,她看到報道後心情很激動,特意來到故居再看一看,留幾張照片。

  姜女士説,她從小就是住在這個院子,幾位爺爺分別住在附近的其他院落,後期四爺爺家的院子又分給了別人居住。

  姜女士回憶,她小時候,院中還保留著清代建築的風格,青磚鋪地,木門木窗,老式土炕。門廳前還有幾級高大的臺階,院落也很大氣。小時候也沒感覺自家的院落有多特別,但是同學和小夥伴們總是願意到她家來玩,説像公園一樣。

  姜女士説她小時候也像現在的小孩子一樣,喜歡在墻壁上涂涂畫畫,但是爺爺發現後,會訓斥她,爺爺告訴她這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要好好愛護,將來還要留給後人,代代保留下去。

  但是後來因為居住環境的原因,對房屋進行了一些改動,有的房間進行了擴建,有的在內部進行了簡單的裝修,貼上了瓷磚,涂上了塗料,所以有些房間已經變了樣。

  姜家大院在戰亂時期也經歷了風風雨雨,淩源被日軍侵佔時,日寇也曾到此居住過,國民黨的部隊也留過宿。

  拆遷為給學校開新大門

  對於拆除姜家大院的用途,淩源市政府給出了這樣的答覆:為毗鄰的實驗小學開闢新的大門,目前學校大門在主幹道,學生放學有安全隱患。

  昨日下午4時,記者來到淩源市實驗小學門前,學校的大門開在市府路邊上,前來接孩子放學的家長將路口堵得水泄不通,私家車也停滿了路面,有的家長接完孩子後,車被堵在裏面,只能原地等候外面的車開走後再離開,場面有些混亂。

  淩源市政府的相關領導表示,拆遷是為了解決實驗小學學生上下學的接送問題,拆遷工作結束後,在原地將建起一個學生通道,還有一個廣場,方便接送孩子的家長停車,這個新大門面對的是一個比較小的街路,不會對主幹道造成交通影響,也給學生上下學提供了安全保障。

  對於姜家大院的去留,市裏此前已經開過專題會議研究過,聽取了文管部門的意見,還將再次會同文物部門研究決定下一步的工作。

  文管所:盡最大努力保留

  淩源市文管所孫姓所長昨日表示,早在2009年文物普查時,他們已經對姜家園子進行了勘查,但是那時院落已經有了很大改動,保留原貌的地方已經很少,很多房屋內部都是現代的風格,已經看不出原樣。

  “此前的工作和調查並未發現姜家的族譜,所以綜合了淩源最早的縣誌《塔子溝紀略》以及其後的文獻得出了姜家大院並無保存價值的結論。”孫所長説。

  但是姜家提供的族譜説明瞭這套老宅的歷史,孫所長表示將最大限度地保存現有老宅的部分,對留存得比較完整的院門和房屋爭取予以保留,破壞得比較嚴重的地方爭取留下比較有代表性的磚瓦,雕刻得精美的石墩墻磚等及時溝通其他部門,嚴格看管,避免流失,日後保存在庫房之中。

  由於條件的原因,淩源市並無專門的場館展示文物古跡,孫所長表示,等待日後建起場館後,會將這些東西展示出來,供市民參觀。

  遼沈快評

  權威的考證和論斷才能服眾

  淩源唯一一處300年清代老宅子是去是留?幾天來牽動著當地居民的心。

  在居民們的建議下,施工人員已經暫停了工程,並將已拆除的木料整齊地擺放在一起。工人也和居民抱有一樣的期望:在詳細論證後是否會有保留或部分保留的轉機?

  他們希望保留的原因無外乎與老宅常年相伴的情感和它蘊含的研究價值。

  不得不説的是,文物之所以為文物,它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也因為其無法重新創造而變得彌足珍貴。

  大家對老宅有文物般的期待,這也凸顯出當地人對文物保護的意識極強,這無論如何是值得讚許的。

  但到底是不是文物?有沒有保護價值?並不應僅僅從年代、外觀或感情來簡單認定。一旦確定沒有保護價值,是不可與城市規劃相悖的。

  必須明確的是,考證和認定要經得起推敲,且應由專業部門及人員統一完成。

  就像《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那樣:各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定期組織開展文物普查,並由縣級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對普查中發現的文物予以認定。

  這也是為什麼當文管所拿出的資料最近時間節點為2014年時,同樣遭到居民的質疑一樣。

  其實問題遠非老百姓的感情判斷與專家的專業判斷有差異那樣簡單,只是大家希望有更權威的考證和論斷才更加服眾,最終達到保護、規劃、情感的完美契合。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