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誰來為網路社會打“補丁”

2016年09月19日 14:32:40  來源:上海觀察
字號:    
  2016年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今天開幕,其主題“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明顯提示著網路安全議題的全民化趨勢。而前有數起轟動全國的電信詐騙案,後有網路謠言將房地産市場攪得雞飛狗跳,近期多起社會公共事件背後,亦折射出網路安全防護的急迫需求。
  事實上,今天的網際網路早已突破了單純資訊技術的範疇,越來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文化乃至政治、軍事運作邏輯的關鍵性因素。網路安全也不再只是技術領域內部的安全維護問題,不再只是造一堵對付“駭客”侵襲的“防火牆”——它更是涵蓋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公共議題,事涉方方面面的安全和利益。
  相應地,解決網路安全問題,視野亦應跳脫網路本身,關注更具根源性的問題。“就網談網”已經不足以對今天的網路空間實現“善治”;套用那句古詩的説法,很多方面“功夫在網外”。這也意味著,日趨緊迫的網路安全議題絕不只是拋給網信、安全等專業部門和機構的考題——它更是針對全社會的共同考驗,需要社會各方的高度協同。
  去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成為聚焦熱點。習近平主席在會上就此提出的五點“中國主張”,就包括各國共同保障網路安全、促進有序發展,及構建網際網路治理體系、促進公平正義。置於國內的語境下,網路社會同樣需要“共同體”意識。如總書記所言,“維護網路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築網路安全防線”。
  構造出一個怎樣的網路共同體,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營造出怎樣的社會共同體。只有構建出新型的社會共同體,網路環境下的社會運轉才可能自如順暢;也只有構建成一個信奉共同規則、共同秩序、共同責任、共同價值的命運共同體,深刻改變著社會的網際網路,才可能最大程度發揮“正效益”,避免“負作用”。
  而從今天的實踐看,構建這樣的共同體,顯然前路猶長。網路社會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社會,開放社會需要以健全的規則作為支撐,並通過各環節各司其職、密切協作來實現治理。而今天暴露于網路空間內、進而從“網上”蔓延至“網下”的安全問題,折射出的往往是協同合作的缺失,以及一些真正責任主體、責任環節有意無意間的“被遮蔽”。
  譬如對付電信詐騙,除了從末端打擊具體詐騙行為,本還應當追問為何能坐視“虛擬號段”成為詐騙者的“利器”?為何個人資訊會被無節制地倒賣?打擊網路謠言,亦需要反思究竟是什麼提供了謠言傳播的溫床?只是傳謠者“居心叵測”、信謠者“不懂甄別”,還是也有權威資訊發佈不暢、公共政策尚欠透明的原因?追問這些,會發現安全問題背後還有更深的根源;而觸及這些根源,應對網路安全及其延伸的社會安全問題,才不至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網路社會是高度開放的社會,某種程度上,開放天然意味著漏洞的增多、安全風險的增強。而填補漏洞、防範風險的辦法不是拒絕開放,恰恰是更為縝密、高效也更為負責的治理和修補。電腦系統也常有漏洞,隨之而來的是不斷更疊的“補丁”,以及不間斷的系統性修復。漏洞本身並不可怕,不能全面地檢視問題,拿不出補丁、不善於修復,甚至縱容漏洞擴張,才是真正可怕的問題——對系統性問題不能施以系統性修復,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漏洞的縱容。
  治理網路社會,適用同樣的道理。安全的考驗從不中止,是及時地用“補丁”修補漏洞、乃至未雨綢繆地預防漏洞,還是對漏洞置若罔聞、甚至利用漏洞謀一己之利,面對網路安全問題的不同態度,將把網路社會帶往不同方向。今天將網路安全議題“全民化”,其實是將安全責任“全面化”。自覺擔責、高度協同、共謀善治,這是社會各方都亟需樹立的觀念——政府部門,當然更應率先垂范。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