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傳承中秋節傳統文化,共用美麗中國幸福感

2016年09月13日 15:56:17  來源:中國網
字號:    

  薛寶生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今年9月15日,是農曆八月十五,也就是億萬國人喜歡過的中秋節。説起這個節日,可謂歷史悠久,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經歷了富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演繹的輝煌路程。比如: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一詞。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傚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於是,這種習俗就慢慢地傳到了民間,並延續至今,進而形成了節日文化活動氛圍。

  據説,這個傳統的節日文化活動氛圍日益濃厚。到了唐代,祭月的風俗更加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中秋節終於成為中國固定的一個傳統節日。《唐書太宗記》曾記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史實。這是有據可查的,證明中秋節傳統文化活動源遠流長。另據資料介紹,中秋節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傳統節日之一。不過,中秋節卻為人們情有獨鍾,這從世世代代的美好傳説裏即可感知。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在海內外流傳甚廣。尤其是嫦娥奔月,目前已經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佳話了。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同時出現,火焰四射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向善向好。后羿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天下百姓的尊敬和愛戴,非常崇拜他。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她的名字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地稱讚這對郎才女貌的夫妻,誇他們是恩愛夫妻。後來,嫦娥因伸張正義而奔往月亮,成了仙。

  后羿思念不已,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后羿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也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這可能是我們今天讀得最懂的賞月故事,最理解的關鍵詞莫過於“純潔、誠實、善良、勤勞、和睦、智慧、正義、團圓、光明、幸福”。這也預示著過好中秋節,會給人間帶來快樂和吉祥。

  從中秋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上看,八月十五月亮圓,足以代表中華民族堅持向善向好的團結求進之力。我們在月夜下,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這本身就是在傳承中秋節傳統文化。而品嘗月餅,吃西瓜,則成為家家戶戶過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環節,象徵著月圓人更圓,生活更美好。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億萬人民更好地生存,更出彩地發展。比如:在提出和踐行的治國理政新理念裏,明確要求執政者要正確判斷形勢,增強信心,綜合施策,紮實工作,穩中求進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持續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幾年來,執政黨就是這樣為人民服務,皎潔的明月在圓,中國在圓,百姓的日子在圓。而建設美麗中國的前程,也在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三個共同享有”,無疑體現出執政黨的一切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傳承中秋節傳統文化,共用美麗中國幸福感,此為億萬國人心底之聲。

  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鑄就振興中華中國夢的奮鬥征途上,時刻銘記“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黨在召喚,今年中秋節月更圓。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