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像鳥兒愛護巢穴一樣愛護我們的家”——維吾爾族玉商中原尋夢記

2016年09月12日 10:51:07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鄭州9月11日電 題:“像鳥兒愛護巢穴一樣愛護我們的家”——維吾爾族玉商中原尋夢記

  新華社記者林嵬、史林靜、甘泉

  一大早,53歲的穆提烏拉就去集市上挑選備宰的羊,34歲的熱依漢古力帶著女兒去河南鎮平縣城挑選衣裳,26歲的艾米調試琴弦,準備給來做客的朋友彈唱……他們都在為古爾邦節準備著。

  近年來,維吾爾族玉石商隊頻繁往來,將一條始於新疆和田的“玉石之路”,經鎮平,延伸至東南沿海。

  南陽鎮平縣石佛寺鎮,是這條千里商路的樞紐,也是內地最大的維吾爾族群眾聚居區之一。在這裡,不同民族的群眾因玉結緣,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幫助,像石榴籽一樣緊抱,書寫著“金玉良緣”。

  “這裡就是家,大家都是朋友”

  “我們有新家了。”

  2016年8月,穆提烏拉穆太力普一家分得兩套各50平方米的公租屋,他和老伴住一套,兒子和兒媳住一套。

  穆提烏拉今年53歲,因一臉濃密的美髯而被人親切地稱作“大鬍子”。

  穆提烏拉來到石佛寺鎮快5年了。他原來是新疆和田一個農民,住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邊緣。“那裏天氣幹,風沙大,糧食(産得)少。”穆提烏拉邊比劃邊説。他的漢語還不太熟練。

  2005年以來,鎮平縣委、縣政府為當地維吾爾族群眾興建了408套公租房。截至今年9月初,已有180戶585人搬進公租房居住。

  “在建設公租房過程中,設計人員專程赴新疆等地區居民家裏走訪,了解和掌握維吾爾族群眾起居習俗。”石佛寺鎮副鎮長韓麗冰説,當地政府還在公租房附近設立固定處所,請來自新疆的愛國教職人員主持宗教生活。

  20歲出頭,穆提烏拉就開始到內地做生意。在一次返鄉的列車上,穆提烏拉聊天得知石佛寺鎮有不少維吾爾族玉商。當時,他最小的兒子在新疆學習玉雕已經一年多了,生性有一股子闖勁的穆提烏拉當即決定帶兒子東行闖蕩。

  新的開始,就在鎮平!

  鎮平是國家命名的“中國玉雕之鄉”。鎮平玉雕,始於漢代,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來,當地政府重視玉雕産業發展,目前當地玉雕産業從業人數達12萬人,年産值13億元。石佛寺鎮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玉雕産售重鎮。

  歷史上,鎮平縣並無維吾爾族人居住。2004年開始,維吾爾族玉石商人不斷來到石佛寺。目前,常年居住這裡的維吾爾族群眾有1000多人,高峰時達到3000多人,每年往返新疆與石佛寺的有2萬多人次。

  2011年,穆提烏拉父子倆加入“玉鄉淘金團”。

  初來鎮平,兩眼一抹黑。“語言不通,租房、找攤位、辦手續都要靠朋友幫忙。”穆提烏拉回憶説。

  一個好漢三個幫!仗義忠厚的穆提烏拉結識了不少漢族朋友。“他們教我説漢語,給我介紹客戶。”穆提烏拉説,“政府還為我們建了玉料市場,提供室內攤位。”

  穆提烏拉很快在這裡站住腳。“他的生意是一等好,做人做事實在。”穆提烏拉的攤位鄰居説,“大鬍子”就意味著品質保證。

  現在,穆提烏拉租下了一棟三層民房做加工廠房,雇了10個工人,還把妻子和兒媳接來幫忙。一家人在這裡團聚了。

  鎮平相關部門為維吾爾族商人開設“天下玉源”市場,統一安排546個攤位保障經營。

  “在這裡,我們分享到祖國發展的成果,我們很感激。”穆提烏拉用不太熟練的漢語表達他的心情,“鎮平就是我們共同的家,要像鳥兒愛護巢穴一樣愛護我們的家。”

  “比這裡漂亮的地方有很多,但這裡很溫暖”

  “克裏木參軍去到邊哨,

  臨行時種下了一棵葡萄,

  果園的姑娘哦阿娜爾罕喲,

  精心培育這綠色的小苗……”

  這首《吐魯番的葡萄熟了》,記者是在石佛寺鎮一套公租房裏聽到的,由26歲的艾米彈唱。

  艾米的全名是木合波立依瑪木丁。8年前,他剛滿18歲,跟著父親從新疆伊犁來到中原。

  剛到石佛寺,艾米沒有車,每天背著玉石去攤位。有一天,一輛車停在他身邊,劉陽從車裏探出頭,問他要不要一起走。這一問,拉近了兩人的距離,倆人逐漸熟絡起來,成為朋友。

  艾米能歌善舞,聚會時為大家彈都塔爾;劉陽則邀他一起游泳、釣魚,一起旅行……

  “他們帶我去了很多地方,我第一次去上海,就是跟著劉陽去的。”艾米説,“這些年,我去過不少地方,比鎮平漂亮的有很多,但鎮平這個地方很溫暖。”

  這裡之所以溫暖,是因為這裡的人、這裡的氛圍。

  “去他們家吃手抓飯,根本不用提前打招呼,想去就直接去了,像回自己家一樣。”劉霞説。劉霞是穆提烏拉在玉石市場的老鄰居。“從他們來市場的第一天,我們就是鄰居了,攤位挨著攤位,心也挨著心。”

  每隔半年,穆提烏拉都會回新疆看望母親,每次從老家回來都會給鄰居們帶些家鄉特産。“要是哪天早上來到市場,發現攤位上放著一包葡萄幹、核桃、棗,我們就知道‘大鬍子’回來了。”劉霞説。

  “這裡就是家,大家都是朋友。”穆提烏拉説。

  就在記者採訪的前一天,穆提烏拉向石佛寺中心小學捐贈了5000元錢,用以資助困難學生。“以後要是有困難學生,一定要告訴我,我會盡我的能力幫助他們。”穆提烏拉對校長尚磊説。

  “我想好好學習,然後考大學”

  13歲的艾克熱木江是一個長睫毛大眼睛、活潑聰慧的維吾爾族男孩,説一口河南味兒的普通話。

  艾克熱木江5歲跟著父親從新疆葉城縣來到石佛寺,現在是石佛寺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姐姐讀初二,姐弟倆的成績都很優秀。

  姐弟倆的母親十年前去世了,他們跟著父親艾海提江生活。“來到內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一想到孩子們能在這裡讀書,我就覺得吃再多苦也值。”艾海提江説。

  每到週末,艾海提江都要背著玉石去蘇州、紹興去銷售。週五晚上走,週日晚上回來。

  對於艾海提江來説,最開心的就是孩子在學校受到表彰;最幸福的是兩個孩子放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

  “孩子們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他們就再也沒有機會了。”艾海提江望著一旁寫作業的兒子説。多年的漂泊闖蕩讓他篤信教育改變命運。搬進公租房之前,他帶著兩個孩子住了7年小旅館。

  目前,在石佛寺鎮像艾克熱木江這樣在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共有123人,其中初中30人,小學78人,幼兒園15人。為了確保適齡兒童都能入學,每年利用寒暑假期,鎮裏維漢雙語教師和新疆工作站的工作人員進行逐戶走訪,了解適齡兒童的情況。

  “學生隨時編班入學。”尚磊説。石佛寺鎮從全國招聘了2名維漢雙語教師,每年還從新疆地區請來3名雙語支教老師。每週辦兩期語言強化班。

  像艾海提江那樣,維吾爾族同胞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為了保障子女教育而留在石佛寺鎮的維吾爾族父母也越來越多。

  最讓艾克熱木江開心的是,他在這裡有很多小夥伴。為了讓維吾爾族學生更好地融入學校,教育部門開展“小手拉小手”活動。2015年,艾克熱木江不小心摔斷了胳膊,請假一個月在家休養。期間,老師和同學多次去看他。當他重回學校的時候,老師、同學主動幫他補習功課。

  老師同學所做的一切深深打動了這顆幼小的心靈,滋養著他。有一次,艾克熱木江與同學發生了口角,老師將他們叫到身邊詢問原委。老師沒有想到的是,艾克熱木江首先主動承認錯誤,漢族同學隨之流下眼淚,艾克熱木江從口袋裏掏出一片紙巾細心地為同學擦拭淚水……

  艾克熱木江對記者説,他最喜歡語文課,因為課文裏有很多他沒聽過的故事,很多他沒去過的地方。

  “我想好好學習,然後考大學”“我要把字寫得漂亮一點”“我要去北京看天安門”……他一口氣對記者説了好多個願望。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