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每人平均年收入超3萬元 湄潭“七彩部落”是這樣建成的

2016年09月12日 09:55:54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記者 鄧浩)9月7日,走進位於貴州湄潭縣湄江鎮金花村的“七彩部落”旅遊景區,青山、茶海、七彩民居,令人仿佛置身於美麗的鄉村童話世界。“七彩部落”地處花燈戲“十謝共産黨”發祥地——田家溝村和“西部茶葉第一村”——核桃壩村之間,它實際上是金花村12個村民組當中的一個,以前叫大青溝組,全組有73戶,274人。2014年,“七彩部落”村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還只有11132元,而到2015年,收入就突破了30000元;支柱産業從第一産業迅速轉變為第三産業,實現跨越發展;與此同時,鄉村環境也在持續改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詮釋。

  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30000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就農民而言,一般情況下,反映初次分配結果的純收入,相比考慮收入再分配、反映最終分配結果的可支配收入,要高5%左右,實際上相差並不大。也就是説,從數據上來看,“七彩部落”村民與全國城鎮居民的每人平均收入,已經在同一水準線上。而這一切,都是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實現的。568畝生態茶園、700余畝山林、80畝稻田、48棟黔北民居,這就是“七彩部落”的家底。青山綠茶到底是怎麼變成金山銀山的呢?

  圖為金花村“七彩部落”景區。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 攝

  答案就是農民股份合作制度。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金花村利用湄潭縣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契機,在“七彩部落”項目上探索發展出了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民股份合作制度,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實行“統一資源、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發動大青溝組73戶農戶以資金和生態資源入股,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以公司化運作方式,給農戶保底分紅,從而探索建立了“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戶戶能分紅”的新型農村經營體系,進而推動“茶旅一體化”的鄉村旅遊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據了解,在“七彩部落”的設想最初産生以後,金花村立即向上級黨委和政府作了彙報,並得到了支援。而項目是否開工,還要開群眾會來討論決定。“茶園流轉後有租金,去採茶還有工資,流轉入股後有股份,股份還有分紅。”現年28歲的村黨支部書記馮燕青當時這樣告訴村民們。藍圖很美好,渴望致富的村民們積極性也很高。第一次開會就來了120人,佔到了大青溝組村民人數的四成多。

  但是,在群眾會上,面對新生事物,村民們也有徬徨和顧慮,有的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是繼續守著一畝三分地過“安穩”日子,還是大膽地創新求變?為此,年輕的村支書馮燕青不惜用上了“激將法”。“我們左邊有田家溝村,右邊有核桃壩村,如果現在我們不搶佔先機,就會被遠遠地甩在後面,可能要落後十年以上!”馮燕青對村民們説:“如果我們只滿足於幹傳統農業,這就是思想的問題。也就是説,我們這裡的老百姓比其他地方的老百姓要笨!”

  群眾會最終就建設“七彩部落”景區達成一致。為此,大青溝村民組成立了“金花村大清溝鄉村旅遊合作社”,73戶組員皆為社員,以此平臺整合土地資源,對接並實施政府扶持的項目;同時,籌建“七彩部落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每家以資金或房屋、茶園、樹林等資源入生態資源股,推動項目建設。

  圖為金花村“七彩部落”景區。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 攝

  觀念更新了,思想統一了,資源整合了,行動起來就很快。2015年4月17日景區動工建設,5月28日完工,僅用了41天時間。據統計,去年5月運營以來,截至今年5月,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數量達到30萬人;“七彩部落”旅遊綜合收入1200余萬元,解決就業400余人。而“七彩部落”村民2015年每人平均純收入也因此突破了3萬元。

  如今,走在“七彩部落”景區內,彩繪建築、停車場、活動廣場、旅遊公廁、景觀步道頗具規模;餐館、客棧、超市、特色商品品鑒展示館,乃至農村電商應有盡有。絡繹不絕的遊客讓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金花村村民袁連國現在是“七彩部落”的一位農家樂老闆,説到近兩年的變化時,他坦言:“家鄉變美了,環境變好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據袁連國介紹,除了經營農家樂外,自己也種植著5畝茶園,另外還有1.8畝土地流轉種了果樹,一年有1800多元的流轉租金。一家人的每人平均年收入大概在5萬元左右。

  “七彩部落”一炮打響,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那麼村集體經濟從中得到了哪些好處呢?合作社又拿什麼給股民分紅呢?馮燕青告訴記者,按照協議,“七彩部落”村民盈利的10%要交給合作社。老百姓收入增加了,村集體經濟也隨之水漲船高,不斷發展壯大,一年時間裏,年收入就從不到30萬元,增加到180萬元,真正實現了“多贏”局面。“金花村全村8.9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間,金花村還要完成全村電線入地,實現全方位視頻監控,以進一步改善鄉村環境,為更好地發展旅遊經濟保駕護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馮燕青對未來充滿期待。

  紅軍長征時期,羅炳輝將軍率紅九軍團進駐湄潭,保衛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革命精神在這裡薪火相傳;抗戰期間,竺可楨校長率浙江大學西遷湄潭,被稱為“文軍”的長征,尊師重教傳統在這裡蔚然成風。如今,在湄潭縣湄江鎮金花村,“七彩部落”的成功打造,也點燃了全村其餘11個組的村民們參加股份合作、發展旅遊産業的熱情,大家信心提高了,心氣更足了,資源整合起來也更順利了。

  圖為金花村黨支部書記馮燕青在接受記者採訪。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 攝

  “除了‘七彩部落’,金花村其他村民組也紛紛開發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旅遊項目。”馮燕青向記者介紹説:“有的村民組建立了‘農民畫村’,村民從8歲到80幾歲都在畫。要知道,湄潭農民畫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有的村民組開闢了‘紅軍文化村’,打造革命教育基地。遊客來到這裡,不僅能感受到紅軍文化,還能親自下地插秧收割,體驗綠色生態文化。全村旅遊經濟發展欣欣向榮。”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有650戶、2560人的金花村,2015年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了16400元。

  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七彩部落”的異軍突起,乃至金花村鄉村旅遊經濟的蓬勃發展,無疑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點和難點。為此,需要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地走出新路。從某種意義上講,以農民股份合作制度為基礎的“七彩部落”的成功打造,也為補齊農村這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典型樣本。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