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王宏:通天河畔“護夢人”

2016年09月09日 15:18:46  來源:教師司
字號:    

  身殘志堅,育人教書,以校為家,不改初心。紮根高原藏區,以心換心,以愛育愛,喚醒孩子的心靈;大膽變革傳統教學,讓孩子成為課堂主人;地處偏遠,氣候惡劣,擋不住持續改進教育之心……王宏用28年的教育實踐,詮釋了一句話:教師最大的教育資源是自己的生命樣本。

  自幼患過小兒麻痹症的王宏,雖然走路很不方便,但依然選擇了站講臺,而且這一站就是28年。28年寒來暑往,斗轉星移,王宏目送著一批又一批藏區學生走出草原、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而他自己卻是更加篤定的堅守與付出……巍峨的巴顏碦拉山見證著王宏投印在高原的滿腔赤誠,淳樸的牧民兒女沐浴著王宏28年如一日的拳拳大愛。作為青海省中小學特級教師,王宏用一顆仁愛之心編織著孩子們的未來,以驕人的業績詮釋著自己的人生追求——當地的牧民群眾和學生們親切地稱他為“通天河畔護夢人”。

  身殘志堅的工作狂人

  稱多縣距離玉樹州府所地100多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這裡自然條件艱苦,氣候惡劣,年平均氣溫在零下1.6攝氏度。1988年,剛從玉樹州民族師範學校畢業的王宏,並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選擇留在玉樹州府或縣城工作,而是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稱多縣,並主動申請到離縣城70公里開外的歇武鎮中心寄宿制學校任教。

  王宏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症,導致他左腳二級殘疾,這給他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家人、親戚、朋友都曾勸他換一份輕鬆些的工作,但他毅然留在了教學崗位上,因為他實在熱愛這份工作。

  當時的學校剛成立不久,底子薄,條件差,但他毫無怨言。初到學校,他就承擔了畢業班的教學任務,並擔任初二年級物理課教學。身體上的殘疾、外在環境的艱苦都抵擋不住教學的熱情與幹勁。他不僅克服了各種困難,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在隨後的教學工作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王宏常對人説:要想教好書、育好人就得多費心思,多花精力和時間,了解學生、關心學生、服務學生;所謂教書育人,其實就是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強大的人格魅力,要有愛心,有責任感。的確,初綻頭角後,他的鬥志與激情被充分激發出來。他愛生如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一線。為了幫助後進生,他經常放棄休息日為學生免費輔導。由於家離學校較遠,為了抓緊時間,他吃飯都到相對較近的父母家,只在晚上回自己家。歇武鎮有人説王宏老師是把父母家當成了飯店,把自己家當成了旅店。

  王宏老師是學校出了名的工作狂。一工作起來總是沒日沒夜,很少回家,就連妻子分娩住院,他都沒時間去照顧一下,家裏的一應事務全都落在妻子一個人身上。為了管好學校的每一個孩子,他忽略了自己年幼的女兒,把她放在家裏一個多月才能見一面。為此,家裏人經常抱怨他是“學校的操心人,家裏的甩手掌櫃。”他卻總是淡淡一句“學生們不容易”後,依然“我行我素”。

  2005年,為提高教學品質,發揮學校的資源優勢,稱多縣把學校下屬的6所村級小學四年級以上班級全部撤並到中心學校,並在全縣鄉鎮學校中率先實行了寄宿制管理。當時的學校後勤人員嚴重不足,王宏老師便帶頭值班到深夜,儘自己所能為學生們做好服務。有一次,學生多傑才仁、巴格兩人逃學,王宏老師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繫,並帶領幾名教師開著車四處找尋。經過一天一夜的找尋,終於找到了兩名學生。他這種盡職盡責、恪敬職守的行為得到了家長的充分信任和愛戴。

  愛生如子的慈父老師

  真情源於大愛。王宏是一個擁有滿腔大愛、高貴師德品行的好老師。在他看來,從事民族教育事業的教師必須要有博大的、慈母般的愛心,必須要有公而忘私、不圖名利的奉獻意識。28年來,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1992年,學校四年級的學生非常調皮,蹺課、頂撞老師等現象時有發生,是全校出了名兒的“八大金剛班”。對這樣一個爛攤子,別的老師都不願去接,但王宏欣然接受了班主任一職。他不厭其煩,用一次又一次的家訪、談心、説服教育、單獨輔導,讓全班學生的思想發生了質的轉變。一個學期下來,昔日的“八大金剛班”竟成了全校頂呱呱的模範班,功課樣樣第一,團體成績全校靠前。

  1994年,學校還沒有實行寄宿制管理。班裏一個叫索昂尼照的學生,家境貧寒,家離學校很遠,只能在學校借房暫住,平時隨便弄點吃的湊合度日。王宏得知情況後,在生活上對他格外關照,經常給他送去一些生活用品,叮囑他“正是長身體的年齡,一定要注意營養,別太苦了自己。”他像父親一樣的深情關愛,讓索昂尼照感動不已。

  王宏一直想努力做一個有思想,敢於創新的教師。從事民族教育事業的他,經常認真研討新課程改革理念,把學科的整體進步和長足發展作為奮鬥目標,把學生的經驗、社會生活納入課程教學中,寓教于樂。教學中,他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指導思想,認真鑽研教材,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使枯燥乏味的課堂民主化、科學化和藝術化,變成了學生汲取知識營養的所在。他新穎的教學方式和獨特的教學風格受到領導、同事、家長、學生的一致好評,是大家公認的教學能手。2003年被評為玉樹州“教學能手”。

  2010年4 14玉樹大地震中,王宏不顧身體殘疾,積極投身抗災救災工作,組織部分教師連續幾天堅持在救災第一線。在為災區的捐款中,他帶頭捐贈,所捐數額全校最多。此外,他還自掏腰包購買大量食品、飲料等前往玉樹州孤兒學校看望受災師生,為學生獻出一片愛心。

  2014年,稱多縣教育局號召教師去牧區邊遠村級學校開展送教支教活動,王宏老師不顧身體殘疾,第一個報名參加,並親自率隊去條件最艱苦的村小紅旗小學送教。

  王宏能拉一手好風琴。但如今,他的雙手被高原幹冷的空氣侵蝕後變得粗糙而僵硬。這雙手撿過柴,燒過水,為學生們洗過衣服、頭髮,抱過孤兒,擦去過孩子臉上的淚水,卻很少拉風琴。如今患有嚴重肺氣腫的他,藥不離身,卻從未想過離開學校,離開教學崗位。因為他知道,學校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沒時間拉琴,更沒理由離退。

  作為最基層偏遠地區的鄉村教師,王宏甘為人梯、無私奉獻、創新求進、奮發有為的精神品質感動、感染著當地的每一個人。他28年的堅守和操勞,如今已沉澱為一片精神的沃土;他把滿腔的大愛賦予學生,讓希望的種子發芽、生長,把玉樹學生求學求知的希望與夢想照進現實。在他的努力下,當地牧區的失學率從最初的30%,變成如今入學率99%。他教過的學生有60名考上大學,2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王宏于2002年被稱多縣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12年被稱多縣教育局評選為“抗震救災先進個人“;2012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評為“青海省中小學特級教師”,2015年被青海省評為“中小學優秀思政教師”。

  真情無私的藏鄉園丁

  王宏是學校老師們公認的“學習型教師”,是教師團隊中的領頭雁和帶路人。他積極參加教育科研活動,認真撰寫科研論文,所撰論文《物理實驗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曾發表于《教育教學科研》雜誌上並榮獲一等獎;《如何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發表于《文苑》雜誌,並榮獲一等獎。

  他抓住一切機會參加培訓,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每次學習歸來,他都要認真的總結、反思,把學到的先進理念運用於教育教學之中。勤奮的學習、不斷的積累使他逐漸成熟,他的課堂已經成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樂園,成了同事們“取經”、“充電”的寶藏。有些新老師剛開始從事教學工作摸不著頭腦,不會備課、講課,王宏便經常一遍又一遍地給老師們講解備課的方法,把自己的教學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他老師,讓大家取長補短,共同成長進步。直到新任教師能獨當一面,自如地開展教學為止。

  2012年,王宏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同時兼授《思想品德》課。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他牢記黨的宗旨,時時刻刻以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揮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率先垂范,恪盡職守,認真執教,為人師表,在學習和生活中處處關愛學生,和學生做心貼心的交流,努力以心換心,以愛博愛,喚醒孩子的心靈,讓他們感到,老師是親切的,學校是溫暖的。作為德育工作的直接領導,學校在他的帶領下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素質為重,創新為先”的黨建工作目標,把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校安全維穩工作放在第一位。他經常深入師生中間了解思想動態,做好師生幫扶工作,嚴格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學校德育工作網路。幾年來,學校沒有發生過任何安全、不穩定事故,2013年學校在稱多縣學校黨建工作考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癡心一片終不悔,只為桃李競相開。面對成績和榮譽,王宏沒有沾沾自喜,有的是更多的冷靜與思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孜孜不倦地投入教學,無微不至地關愛學生,始終把“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銘記於心。他用滿懷工作熱情詮釋了對民族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用默默付出表達了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他用汗水澆鑄師魂,用師愛播種希望,他願做學生夢想起飛的翅膀!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