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黎平,民俗文化旅遊“因寨制宜”

2016年09月08日 20:36:3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被稱為“侗鄉第一寨”的肇興大寨街景。新華網 陳俊松 攝

  新華網貴陽9月7日電(陳俊松)説起黎平,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人都知道,這裡曾召開著名的“黎平會議”,紅軍採用了毛澤東的軍事主張,轉兵黔北,開啟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對於“驢友”和文化愛好者來説,這裡是侗族之鄉,“百里侗寨”和侗族大歌聞名遐邇。中國有2555個村落被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黎平就有90個,是擁有傳統村落數量最多的縣。

  但還是黎平,地處黔湘桂交界處,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25個鄉鎮,有17個是扶貧開發重點鄉鎮。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走出一條精準且讓“侗族老鄉”稱心如意的扶貧、後發趕超之路,黎平就必須用活已有的民俗文化資源。

  如何利用?“傳統文化在保護的過程中,要注入一些新的業態,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瞄準細分市場。”黎平縣旅遊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吳家賢給出了“黎平答卷”。

  瞄準大眾,注重基礎設施

  肇興侗寨被稱為“侗鄉第一寨”,距今已有850年的歷史,寨中傳統村落佈局保存完整,河兩岸的幹欄式吊腳樓錯落有致。2014年,當地政府打造的肇興旅遊景區試運作,同年底,貴廣高鐵開通,離這裡最近的高鐵站僅5公里遠。

  羅嘉梅家住肇興鄰近的龍額鎮岑吾村,她三年前瞄準機遇,辭去了新加坡的高薪工作,選擇回到故鄉開設屬於自己的客棧。

  “選擇回鄉創業因為能在家門口做生意賺點錢,更重要的是我喜愛我們侗族的文化。”羅嘉梅的客棧開業初期遭遇經營困難,連房租都成了問題。但到了2015年,營業額已經達到了15萬元,“略有盈餘”。

  客流是保證羅嘉梅扭虧為盈的根本。記者在採訪時發現,肇興的民宿和客棧在保存外觀的前提下,大多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洗浴、無線網路、磚墻等現代生活和建築方式隨處可見。

  “肇興是旅遊綜合開發的模式,雖然會過度商業化、城鎮化或現代化,但必須要使景區有一定的承載力。”吳家賢説,要讓遊客來到這裡但不用改變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讓遊客聚集。

  “繡娘”丁明煥也切身感受到遊客數量增多帶來的“利好”:“賣旅遊商品每個月能收入兩萬元左右,比過去翻了幾倍。”丁明煥接受採訪時正在做一份刺繡,她説,僅這一個,繡完就能賣600元。

  相關數據顯示,從2014年10月份肇興旅遊景區試運作以來,到2015年僅景區門票收入一年就有780多萬元。如今,肇興每天迎來四五百名遊客,一到熱門假期,諸多民宿和客棧提前月余就被預訂一空。

  “繡娘”丁明煥接受採訪時正在做刺繡,她説完成這件刺繡大概需要一個星期,能賣到600元。新華網陳俊松 攝

  定位高端,講究原生原味

  2014年底,黎平提出要實施“文化引領,旅遊産業率先突破”的發展方略,要把文化旅遊産業培育成縣域支柱産業。

  貴廣高鐵開通和黎平機場通航後,黎平旅遊業正井噴式發展。今年上半年,旅遊人次同比大增43.9%。

  但並非所有的侗寨都需走“肇興模式”。和肇興最大相徑庭的莫過於位於雙江鎮的黃崗村,住在這裡的侗族人崇尚自然,仍然自覺堅守古老的農耕生活方式。

  “黃崗是侗族最原始的村落,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生産狀態。”吳家賢説,黃崗人自己耕種稻穀、只吃糯食,幾乎人人穿傳統服飾,男性穿黑亮侗布,女性則以羽毛飾頭。“在黃崗,‘飯養生、歌養心、酒養神’是很多男性的生活理念,他們非常快樂,經常能看到一些人邊喝酒邊跳舞。”

  此種方式似乎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可正是由於略顯神秘的文化原生性,專業和高端的文化體驗類遊客絡繹不絕。

  據了解,黃崗在國際遊客中頗有聲譽,吸引了諸多國際尤其是法國旅遊團隊。國內的背包客和一些文化學者也慕名而來。

  除黃岡外,離從江高鐵站15公里的雙江鄉四寨村也走著相似的道路,由於接待能力不足,四寨村目前以高端旅遊為主。“與農家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去河邊抓魚,晚上在屋外升起篝火。”吳家賢形象地描述。

  適應趨勢,新時代要有新方法

  銅關村和滾正村走起了更為新穎的道路——它們打起了網際網路的“主意”。

  2009年,騰訊公益基金會在貴州啟動了“築夢新鄉村”的項目,到2014年9月,這一項目被升級為“為村計劃”,隨後,依賴微信的“為村”平臺、“為村集市”被搭建起來。

  村民在微信上推薦自家做的米酒和手工毛巾,銅關村之外的民眾點點手指購買具有侗族特色的鄉村旅遊産品,山區裏的新生活處處透露著網際網路意味。

  村民們如今接受了手機和移動互聯,銅關村甚至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村級公眾服務號。他們發現,原來自己生産製作的農産品和手工産品從“自給自足”到外銷大城市僅“一網之隔”。

  “騰訊之前的項目做的是教育,後來才改成網際網路的‘為村計劃’。”吳家賢説,通過網際網路能夠彌補資訊不對稱,減弱山裏山外的數字鴻溝。資訊和資源相對平衡後,原本出走打工的侗族青年就能返鄉就業。

  從2014年11月到2015年底,銅關通過電商平臺售賣到全國各地的當地特産品銷售額已突破500萬元,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滾正村則率先看到了“網際網路—眾籌”的力量——借外人的錢來裝修自己的房子。

  “當地老百姓覺得古舊的房子不值錢,可我們可以從網上招募其他人來提供資金。”吳家賢説,改造完的房子就可當成民宿,創造出適合都市民眾回歸鄉土、體驗農耕的條件,促進鄉村旅遊發展。

  一家名為滾正鄉居的公司正在為村民提供資金,這家公司的“本錢”來源則是整合各級政府和民間支援鄉村的各種資源。

  據了解,在眾籌模式的推動下,滾正村啟動並完成首批4戶示範農戶住房的改造,然後逐步推廣,準備用兩到三年時間完成全村70%民居的改造。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