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賞花採果盤活鄉村旅遊 看九龍坡如何打造“都市休閒谷”

2016年09月07日 09:37:29  來源:華龍網
字號:    

  春日賞繁花,夏秋採佳果。從“金鳳梨花節”到“走馬桃花節”,從銅罐驛生態葡萄節到金鳳採果節,重慶九龍坡區以花、果為載體,通過發展“花經濟”和“採摘經濟”盤活鄉村旅遊,打造“美麗鄉村”助推構建“都市休閒谷”。

七大“名媛”鬥艷“賞花旅遊季”

  七大“名媛”鬥艷“賞花旅遊季”

  花香引客來。“花經濟”做出品牌,帶動的是九龍坡區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依託這場盛宴,更是為九龍坡區的廣大農村地區帶來了財氣滿滿。

  每年的初春,重慶九龍坡區金鳳鎮九鳳山5000畝梨花絢爛綻放,吸引各地的遊人蜂擁而至。

  金鳳鎮有著悠久的梨花種植歷史。僅在九鳳村一帶,種植的梨樹就有5000余畝,其中近100棵老梨樹樹齡均在120年以上,其數量和分佈居全市之首。2009年,瞅準鄉村旅遊的商機,結合“都市休閒谷”的打造,作為全國首批重慶唯一“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的重慶九龍坡培育推出金鳳梨花節。到今年春天,金鳳梨花節已經舉辦至第八屆。

  梨香園休閒山莊曾經只是幾間破破爛爛的農家住房,房主也常年在外打工。2011年,看到梨花節帶來的商機,山莊主人回到老家將老屋改造成嶄新的農家樂。節會期間的旅遊高峰期,到山莊吃飯住宿的遊客多達上千人,一個月的收入即可以萬元計算。

  除了金鳳鎮九鳳山上的金鳳梨花,百花紛繁的九龍坡區還有六大“名媛”:走馬鎮的桃花、金鳳鎮上邦櫻花、白市驛驛都花海、陶家鎮北美海棠、含谷寨山坪多種名花、陶家西池櫻花。

  “在走馬桃花節期間,每天至少有300多人,服務員根本忙不過來,一撥撥的客人排著吃流水席。”農家樂的老闆笑稱,桃花節、關公廟會、故事會、文化展演……賞花季的活動一個接一個,走馬鎮的車水馬龍得以持續不衰,周邊的農家樂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桃紅李白菜花黃,繽紛絢麗的色彩,構成九龍坡區“賞花旅遊季”的主線。而這套精心整合的賞花“套餐”,無疑極大提升了九龍坡區休閒旅遊的競爭力。 在“花經濟”的推動下,鄉村旅遊紅火發展,農民增收步伐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提速。

採果人氣變“經濟入口”

  採果人氣變“經濟入口”

  到了夏秋之際,九龍坡區又換上另一副模樣。原本繁花似錦的枝丫頭碩果纍纍,再次吸引各地的遊客前來體驗豐收的喜悅,為九龍坡區帶來新的經濟活力。

  “去年依靠種草莓,我就賺了不少。”九龍坡西彭鎮真武宮村村民張怡琴表示,在帝璟莊園等業主的帶動下,去年她種了3畝的冬草莓,最後收入12萬元。

  真武宮村定位為“以鮮果採摘為載體的休閒體驗農業”,以建設葡萄園、苗圃園、草莓園、垂釣園為重點,打造集旅遊觀光、養生、運動、科教及農業展示為一體的現代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

  同時,真武宮村還大力發展帝璟莊園、卓潤生態園、大川西島等高端度假型休閒旅遊産品和設施,建立娛樂休閒項目、文化廣場、商品市場、花卉苗木産業基地等,增強對遊客的吸引力,提高農特産品附加值,實現了鄉村旅遊向高投資回報率的業態發展。

  據了解,真武宮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09年的7200元,增加到2015年的14800元。

打造“美麗鄉村”構建“都市休閒谷”

  打造“美麗鄉村”構建“都市休閒谷”

  “花經濟”、“採摘經濟”做出品牌,帶動的是九龍坡區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

  據九龍坡區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九龍坡區花果産業收益明顯,全區花卉種植面積近2萬畝,産值近6億元,水果蔬菜基地種植面積達7萬餘畝,年産值近6億元,其中更是有金鳳“老鄔草莓”等名牌産品。

  鄉村旅遊的發展,為九龍坡區的廣大農村地區帶來了滿滿的財氣。九龍坡區現有的農家樂和旅遊農業景點每年接待人數近千萬人次,經濟收入近6.6億元。

  九龍坡區現有耕地面積16萬餘畝,農業人口近20萬人,是“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縮影,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先行示範區。但作為重慶主城九區之一,九龍坡區城市化進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其廣闊的西部片區則仍然以農業形態為主。

  2013年,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九龍坡區也在西部片區啟動了“美麗鄉村”的建設,成為該區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的重要舉措。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展,九龍坡區業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美麗鄉村”示範片區,即“西銅”片區、白市驛片區,以及金鳳片區。除了建設的基本內容一致外,在鄉村風貌和産業發展上都是各具特色,其中,“西銅”片區以採摘體驗為特色、白市驛片區以賞花觀光為特色、金鳳片區則以垂釣休閒為特色。

  近年來,九龍坡區牢固樹立“精品生態休閒”的理念,形成了以花果、農産品加工、生態休閒3大産業為主導的都市現代化農業體系,農業現代化水準得到有效提升,並贏得了“城市美麗後花園”的美譽。(記者 李佳妮 見習記者 陳均俊)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