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G20峰會閉幕|看杭州峰會為世界刻下哪些中國印記

2016年09月06日 09:59:29  來源:新華社
字號:    

  9月4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世界的目光聚焦太平洋西岸、東海之濱、錢塘江畔——

  9月5日下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圓滿落幕。

  一天半來,全球最重要20個經濟體的領導人同10多位嘉賓國領導人、國際組織負責人,圍繞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聚焦全球最突出、最重要、最緊迫的挑戰,尋良策、聚共識、明方向,達成豐碩成果。

  這是為世界經濟把脈開方、規劃長遠的盛會;

  這是體現中國擔當、彰顯中國智慧的盛會;

  這是推動全球治理、開創美好未來的盛會;

  ……

  杭州峰會,將以劃時代意義載入史冊。

  “我們需要通過各自行動和集體合力,直面問題,共尋答案。”

  ——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的開幕辭

  在全球發展的維度上,杭州峰會找到凝聚各方共識和行動的“最大公約數”,為處於關鍵當口的世界經濟帶來明確方向,注入更多動力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轉在中洲。

  在大多數花期已經結束的三秋,破解全球發展難題的“杭州共識”,卻如西湖的出水芙蓉一般,宛轉綻放。

  共識凝聚力量,合作才有希望。對處在關鍵時期的世界經濟來説,缺的是“共識”,盼的是“合作”。

  8年前,在國際金融危機最緊要關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機制臨危受命,可謂“生於憂患”。

  8年後的今天,世界經濟又走到一個關鍵當口——新舊動能轉換難以接續,增長動力衰減,市場需求不振、金融風險累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看來,“目前全球經濟形勢並不比2008年深陷危機時好多少”。然而,與危機剛出現時的情形不同,當前有的西方國家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消極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所謂“負面影響”,實施貿易保護主義。

  在國際社會的猶疑徬徨之中,二十國集團“杭州時間”開啟,中國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央和聚光燈下。

  面對全球期待,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接棒二十國集團主席國時即指出方向——

  “能否夯實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基礎、擺脫危機影響?能否把握科技進步和新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引領世界經濟邁向新一輪增長?答案取決於我們的共同選擇和共同行動。”滄海橫流,方顯大國擔當。

  這是廣東自貿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內的蛇口港(2015年2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4次協調人會議、3次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多次專業部長會議……作為東道主,中國積極推動各方會診全球經濟,聚焦問題挑戰,提出應對之策。

  善醫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

  在中方推動和引領下,峰會瞄準全球經濟“病灶”,凝聚起一系列重要共識——

  針對各國政策出現的分化,峰會呼籲各方加大宏觀政策協調力度,提振市場信心

  針對新舊動力轉換青黃不接,峰會承諾從創新和改革中挖掘新動力,開闢新路徑,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

  針對世界經濟中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峰會承諾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

  針對貿易投資低迷和保護主義抬頭,峰會強調推動重振投資和貿易兩大引擎,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針對發展鴻溝仍未消除,峰會承諾二十國集團率先行動,引領全球可持續發展合作。

  “自擔任二十國集團主席國以來,中國在設定峰會主題、確定重點議題、提出合作倡議、推動形成共識方面發揮出了卓越的領導力。”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説。

  推動世界經濟走出泥潭,除了共識,還需要明確增長的動力、路徑。

  這是將自身創新理念和實踐經驗貢獻給全球增長大局的有力行動——

  中方把創新增長方式定為杭州峰會重要議題,推動制定《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及創新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成果文件,為杭州峰會打上了深深的“創新”烙印。

  為何要推動二十國集團圍繞創新採取行動?工商峰會上,習近平主席一語中的:“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

  土耳其智庫經濟政策研究基金會主席居文薩克認為,中國將“創新”寫入峰會主題,進一步強調創新驅動和科技進步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這將使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變得更加多元、更加持久。

  5月19日,觀眾在科博會上參觀一款智慧汽車。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這是推進結構性改革、標本兼治促增長的有力行動——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各經濟體不斷出招,但全球經濟仍陷入“低增長困境”,貨幣、財政等週期性政策不僅邊際效應遞減,其負面效果也日益顯現。

  究其原因,還是世界經濟在結構上出了毛病。

  “我們要針對全球經濟增長低迷的突出問題,在宏觀政策上進行創新,把財政貨幣和結構性改革政策有效組合起來。”習近平主席的倡議贏得各方高度認同。

  制定結構性改革優先領域、指導原則和指標體系,在二十國集團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這是將二十國集團從先前的應對危機、協調採取政策擴張需求,引導到關注解決危機背後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上來。”國際關係學院國際經濟係副主任羌建新説。

  針對被3200多個雙邊協定所分割的國際投資領域,中方推動制定《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這一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填補了國際投資領域空白,將大大促進各方開展跨境投資合作。

  “20年前甚至15年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如今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俄新社發表評論説,中國在杭州峰會上推動改革二十國集團,使其成為全球增長和發展的得力工具,展現了明智且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中國的發展註定要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在自身發展的維度上,杭州峰會帶給中國又一次成長的“洗禮”,更加堅定人們對中國道路的自信

  在印有阿里巴巴標誌的玻璃後,園區內的員工在工作(2014年9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定昶 攝

  位於峰會主會場六七公里外的杭州市濱江區網商路上,坐落著一片外形猶如張開巨網的建築群,這裡曾是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集團的總部所在地,如今已成為無數創業者的“朝聖”之地。

  外媒在報道峰會舉辦地時,常常會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的創業故事津津樂道,將其視為“中國經濟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升級的象徵”。

  阿里巴巴裂變式成長,是中國經濟成功的一個縮影。

  二十國集團峰會在中國舉辦並取得豐碩成果,同樣源於中國發展道路成功實踐。

  ——這是探索前行的進程。13億多中國人“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探索前進,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參加杭州峰會報道的土耳其國家電視臺高級編輯哈桑阿卜杜拉認為,中國在向世界開放、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堅持自己的價值體系,值得國際上價值理念與發展方式不同的國家學習。

  ——這是真抓實幹的進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靠著拼勁、闖勁、幹勁,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貨物貿易國、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國。

  “中國經濟成功的重要意義在於,證明了除西方式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外,世界上還存在其他成功的經濟發展模式。”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室主任霍洛德科夫説。

  ——這是共同富裕的進程。改革開放以來,已有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13億多人民的生活品質和水準大幅度提升。

  “從世界上最大的貧困之國,走向世界上最大的小康之國,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非比尋常的世界意義。”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認為,小康既是一個具有強烈色彩的中國目標,也體現了人類發展的核心要義。

  ——這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進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對外開放,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國同世界的溝通互動同步深化,同世界各國共用更多發展機遇。

  從“一帶一路”倡議到亞太自貿區倡議,再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從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到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再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伴隨一項項高瞻遠矚的發展規劃、一次次影響深遠的主場外交,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不斷躍升。

  中國從未如此接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從未如此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峰會期間,中國從理念、方案和行動上主導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進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贏得更多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

  從結構性改革,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杭州峰會上,中國的發展理念變成國際話語體系的重要關鍵詞,得到高度認同。

  “如果對照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成果文件和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你會發現兩者之間有很多重合的內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説,中國理念、中國方案通過這個國際經濟治理的最高平臺,轉化成全球的共同行動。“這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也是世界對中國的認可。”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儀式在北京舉行,來自57個創始成員國的代表共同按下啟動鍵(1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在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眼中,中國在杭州峰會上展現出參與全球治理的領導力,推動設立的長期廣泛的戰略遠景,顯示中國為長期戰略規劃構築支援的能力,將為二十國集團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杭州舞臺上,全球媒體聚光燈下,中國的角色一次次被刷新——“全球治理進程的主要協調者”“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國際合作的橋梁搭建者”……

  日本《東京新聞》報道,中國在本次峰會上展現新興國家“盟主”身份,不僅做聯繫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紐帶,還展現領導風範,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的大國影響力。

  信心源自成就,也標注中國面向未來的新起點。

  ——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拓更好發展前景;

  ——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釋放更強增長動力;

  ——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謀求更佳品質效益;

  ——堅定不移推進公平共用,增進更多民眾福祉;

  ——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實現更廣互利共贏。

  這是世界矚目的新起點,這是面向未來的新跨越,這是催人奮進的新藍圖。

  從杭州再出發,中國完成了一次能力的躍升,一次精神的成長;

  從杭州再出發,中國向世界傳遞出堅定信心,也變得更為自信和成熟。

  “對中國而言,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是其悠久歷史中的一個大事件,中國在回歸強大的道路上向世界發出重要信號。”德國《商報》這樣評論。

  “二十國集團不僅屬於二十個成員,也屬於全世界。我們的目標是讓增長和發展惠及所有國家和人民,讓各國人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的日子都一天天好起來!”

  ——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在人類前景的維度上,杭州峰會刻下意義深遠的中國印記,描繪出嶄新圖景

  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批准文書交存儀式。 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9月3日17時30分許,杭州西湖國賓館如意廳,中美兩國元首先後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交存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批准文書。

  在工業化突飛猛進的當下,氣候變化日益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中美推動氣候合作的這一“杭州時刻”,對人類發展的未來無疑具有標誌性意義。

  這樣具有標誌和突破性意義的“杭州時刻”,在峰會上還有很多——

  首次把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突出位置;

  首次就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

  首次就支援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開展合作……

  一個個“首次”、一項項共識,彰顯出東道主完善全球治理的“頂層設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寬廣胸懷和雄心。

  著眼於人類的未來和各國人民的福祉,杭州峰會標注出一條條嶄新路徑。

  這是更加公平發展的前景——

  中國主辦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正視全球化進程中普惠性、共用性不足等問題。

  “如果説中國過去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主流國際組織,是融入和適應現有的國際經濟體系,那麼這次杭州峰會則預示著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扮演一個設定全球議程和規則的新角色。”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説。

  但這一“新角色”不是為了針對誰,也不是唱“獨角戲”,而是以共用為目標,提倡所有人參與,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獨大或者贏者通吃,在利益共用中實現共贏目標。

  這是更加均衡發展的前景——

  “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把脈國際大勢,習近平主席論述鞭辟入裏,高瞻遠矚。

  當前全球經濟治理架構仍存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機構中代表性不足、發言權過低的缺陷,與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並不相符。

  從峰會籌辦到召開,中國始終重視各方意見、尊重不同聲音,通過走進聯合國大會,走進非盟總部,走進七十七國集團,走進最不發達國家、內陸國和小島國,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二十國集團週邊對話。

  峰會邀請了東盟主席國寮國、非盟主席國查德、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主席國塞內加爾、七十七國集團主席國泰國及哈薩克、埃及兩個有代表性的發展中大國一同出席,使本次峰會成為二十國集團歷史上發展中國家參與最多的一次。

  杭州舞臺,搭起聯繫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橋梁,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均衡合理的方向邁進。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刊文感嘆,如今提出全球經濟新觀點和新概念的國家已變成中國,這本身就令人矚目。通過以往30多年來制定的政策,中國取得了成功,而眼下中國正希望與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享其智慧和教訓。

  這是更加包容發展的前景——

  峰會廣泛討論農業、就業,關注婦女、青年和小農,推動農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鼓勵通過創業創造就業,實現各産業聯動共贏,各階層繁榮共用。

  峰會通過支援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合作倡議,通過能力建設、增加投資、改善基礎設施等舉措,幫助他們加速工業化發展,實現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這是更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承諾就落實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發揮表率作用、第一次將綠色金融引入會議議程……在中國努力下,杭州峰會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發展方面提出有力舉措,為解決全球經濟發展不均衡和不可持續問題做出歷史性貢獻。

  在潘基文看來,推動可持續發展“説易行難”,中國作為二十國集團主席國,推動峰會在可持續發展議題上制定行動計劃,這是歷史性的貢獻。

  這是同舟共濟、休戚與共的前景——

  夥伴精神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選擇。

  9月4日,演員在表演《美麗的愛情傳説》。新華社記者 張鐸 攝

  最憶是杭州。9月4日晚,習近平主席和各方領導人共乘畫舫,泛舟西湖。以月為景,以水為臺,一齣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大戲,讓嘉賓們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這一富含寓意的場面,讓人不禁想起習近平主席的話——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裏,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平等相待,既把自己發展好,也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

  深邃的思考,道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邏輯。

  利益相互交融,命運休戚與共,夢想相聯相通。杭州峰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築起交流之橋,作答時代命題,不僅給了70億人走向共同發展的可能,也給了我們生活的星球走向持續繁榮的可能。

  中秋將至,正是蜚聲中外的錢塘江大潮醞釀形成之時。屆時,登上峰會主會場頂層,將能看到氣勢磅薄、橫貫江面的“一線潮”。

  東海波涌,錢塘潮起。

  以大智慧把握大趨勢,以大胸懷明晰大方向。從錢塘江啟航,中國潮與世界潮交融激蕩,必將匯聚起合作共贏的澎湃動力,引領世界經濟航船劈波斬浪,開闢人類發展更加光明的未來。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