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闖新路,實幹興皖奏強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重要時刻,省第十次黨代會即將勝利召開。近五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求,牢固樹立並積極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搶抓機遇,改革創新,勠力同心,開拓進取,全省綜合實力更強,發展活力更足,人民群眾獲得感更多。安徽日報今起開設專欄,回顧奮鬥歷程,記錄輝煌成就,展望美好未來,激發奮進豪情。
“中科院的部分研究院所、哈工大等國內知名高校的分支機構都將在這裡入駐,我們明顯感受到安徽省對高層次人才和創業團隊的吸引力正在不斷增強。 ”9月4日,安徽啟迪科技城投資發展公司總經理查飛告訴記者,作為清華大學旗下企業,啟迪控股正在合肥加快打造各類研究機構孵化平臺集聚的創新創業綜合平臺。
分享著我省加速崛起的“紅利”,各類市場主體都在迸發蓬勃發展的生機活力,把握處處涌動的成長機遇。
近五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發展步伐更加穩健、轉型升級紮實推進、品質效益明顯提升:全年生産總值由2011年的15110.3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22005.6億元,每人平均GDP由3923美元增長至5779美元,全省生産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持續居中部領先、全國前列。
當前,全省上下正在以奮發進取的姿態,奮力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朝著邁向全國第一方陣的目標衝刺。
奏響創新強音: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發展品質效益明顯提升,在錯綜複雜經濟形勢下保持平穩健康較快發展態勢
今年上半年,合肥市實現生産總值2575.5億元,同比增長9.4%,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增幅居第4位。持續優化的産業結構,成為該市經濟增長脫穎而出的“原動力”:上半年該市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4%,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7%。
省第九次黨代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步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我省積極適應新常態,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出臺並深入推進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4105”行動計劃,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加快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在打造經濟強省上邁出奮力有為的新步伐。
5年來,創新已經成為驅動全省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産業實現産值由2011年的8330.3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15313.8億元,增加值由2142.7億元增長至3680.8億元。全省獲得專利授權量由2011年的32681件增長至2015年的59039件。
研發創新為企業注入了持續的增長動力,有力優化了産業結構,使工業經濟有效應對持續下行的壓力。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2011年的7061.7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9817.1億元,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比均超過35%,均比2011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
新型工業化水準和品質的提升,也穩步加速了新型城鎮化進程,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11年的44.8%提升至2015年的50.5%,全省初步進入城市型社會,取得了一個農業大省在發展征程中的標誌性突破。
面對錯綜複雜的宏觀經濟形勢,我省緊緊立足基本省情,把握階段性發展特徵,更加注重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堅持不懈擴大有效投入,確保項目建設與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向推進。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由2011年的12126.3億元增長至23965.6億元,4年間實現增長近1倍。其中,工業及資訊化産業技術改造投資由2011年的2947億元增長至5757.7億元,大量投入用於企業技術及裝備更新改造,夯實了創新發展的基礎和支撐。
創新驅動,提升全社會的産出效率和水準,為發展品質和效益的提升注入源頭活水。全省全員勞動生産率由2011年的36986元/人增長至2015年的50862元/人。財政收入由2632.8億元增長至4012億元。今年1月至7月,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76.4億元,增長17.6%,居全國第4位。
釋放改革紅利: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服”改革,用權力“減法”換取活力“加法”,市場主體加速成長,內生動力顯著增強
如今,亳州市民只要登錄網上辦事大廳網站或客戶端,點擊要辦理的事項,按規定提交申報材料,在家中足不出戶,幾分鐘即可辦理好相關事項。2014年12月,該市網上辦事大廳上線,3000多件事項被搬到網上辦理。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計辦理各類申報事項191.8萬件、辦結177.9萬件,群眾滿意率達到99.9%。
建立全省統一電子政務平臺,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是我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的一項具體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大力實施簡政放權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堅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我省在全國率先建立運作省市縣鄉四級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省級政府保留權力事項精簡68.3%,16個市級政府平均精簡53.5%。率先建立並同步運作省市縣三級涉企收費清單並進行動態調整,目前累計精簡收費項目60.8%。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修訂地方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省級核準投資事項同口徑減少三分之一以上。在商事制度改革上,從全面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到“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持續不斷降低創業準入的制度性成本,優化營商環境。
隨著改革紅利的持續釋放,市場活力持續增強,市場主體加速成長。2015年,全省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47.2萬戶,累計達276萬戶;凈增規上工業企業1597戶,增量居全國第2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1年的全省1335家增至2015年的3157家,增長1倍多,總量居全國第8位。
民營經濟活力不斷增強,為經濟增長注入了內生動力。民營經濟佔全省GDP比重逐年提升,2015年已經達到57.5%。民間投資由2011年的7937.1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17260.4億元,凈增近萬億元。民營工業企業對規上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超過80%。隨著一系列降低準入門檻、激活民間投資的新政策陸續出臺,民營經濟將進一步迸發新活力,更好地支撐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
增進群眾福祉:把更多財力投向民生領域,織密保障網,推進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水準明顯提升,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擁有630萬人口的宿州市,2015年財政收入125.57億元。儘管財力偏緊,但今年以來,該市大力實施33項民生工程和10件惠民實事,積極推進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加大因病因殘致貧人口保障力度。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佔財政支出86.7%,高出全省3.2個百分點。
省第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努力建設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更加積極貫徹落實共用發展理念,保基本,兜底線,織密民生安全網和保障網,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
5年來,全省上下堅持把更多財力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財政民生支出由2011年的1639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4379億元,33項民生工程投入由468億元增長至726.5億元,超過八成的財政支出投向了民生領域。
醫保、養老保險等不斷提標擴面。全省參加城鎮基本養老、醫療保險人數分別由2011年的729萬人和1611.9萬人增長至2015年底的857.8萬人和1734.9萬人。參加新農合的農業人口由2011年的4917萬人增長至2015年的5190.8萬人,參合率由98.9%提升至101.7%。通過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2015年減少貧困人口75萬人。
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邁出了有力步伐。5年來,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覆蓋率由不足10%提高到85%,學前、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於全國水準,教育均衡發展及資訊化位居全國前列。全省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由2011年的7357個增長至24936個,增長了2倍多,衛生技術人員數量由20.8萬人增長至28.5萬人,醫療資源供給能力逐步提升。
隨著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人民群眾生活條件持續改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8606元增長至2015年的26936元,農村居民收入由6232元增長至10821元。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由2011年的32.1平方米增長至2015年的34.71平方米,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擁有住房面積由2011年的35平方米增加至2015年的46.76平方米。
民生是發展的“指南針”。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持續提升,全省各地必將凝心聚力,蓄積動能,全力衝刺全國第一方陣的新目標。(胡旭)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