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BBC稱中國人加班時間遠超歐美:住辦公室成生活一部分

2016年09月05日 08:28:05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外媒稱,在中國,長時間工作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什麼行業。據北京師範大學一名研究人員估計,中國人每年平均工作2000到2200個小時——遠遠高於美國人(每年1790個小時)、荷蘭人(1419個小時)、德國人(1371個小時)甚至是日本人(1719個小時),這些數字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26日報道,並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對此感到滿意。在這個夏天非常受歡迎的一段視頻中,上海一支業餘樂隊為“加班狗”們獻上了一首半開玩笑的歌《感覺身體被掏空》。

  報道稱,中國殘酷的工作時長已變得非常令人擔憂,實際上,政府已開始注意到這一問題。官方的《中國日報》在2012年發表一篇社論,稱“過勞死”在中國已成為事實,勞動法沒有充分地保護勞動者的權利。

  2014年一份關於中國工作時長的報告表示,中國的職場文化甚至會阻礙其成為國際引擎。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賴德勝在發表這一報告的大會上説:“縮短工作時間除了會有利於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和促進勞動生産率的提升之外,還有利於促進就業數量的擴大和就業品質的提高、有利於加快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有利於激勵勞動者進行人力資本再投資,而且閒暇時間的增加會潛在地促進創新的發生。”

  成本和速度的競爭 

  不過,中國的初創企業,尤其是科技領域的企業,不僅沒有採納這一建議,還讓員工更長時間地工作。這些公司不僅提供夜宵,據稱,白山雲科技等公司甚至還為員工提供簡易床,便於員工在白天小憩,或者加班太晚時在公司過夜。許多初創企業從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那裏得到啟示,阿里巴巴在年終大促的準備階段員工會在公司地上扎帳篷;華為在其初創階段以其所謂的“褥子文化”而聞名,工程師會在桌子底上放一個鋪蓋卷兒,以便在加班到太晚時使用。

  報道稱,儘管擔心中國經濟放緩,但是大量風險資本仍涌入中國——2015年達到創紀錄的370億美元,據彭博社稱,較前一年翻了一番,這使得科技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

  小米的投資者啟明創投的共同創始人加裏裏謝爾説,中國初創公司的職場文化甚至比矽谷還要苛刻。

  他説,原因之一是,對許多中國的初創企業來説,他們的商業模式不是基於獨特的想法,而是源於其他地方,不是中國的另外一個初創企業,就是美國企業。這使得他們只有兩個競爭渠道——成本和速度。“當你以低成本和速度參與競爭時,就只剩一種文化能夠取得成功了,那就是全天候文化”。

  上海風險投資公司戈壁創投的合夥人徐晨説,對於許多年輕的技術員工來説,完全沒有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工作就是生活。許多人移居到沒有親人和朋友的城市,所以,他們寧願在辦公室工作到很晚,賺點加班費,或者利用工作餐時間與同事交往。有些初創企業會提供快速網路、視頻遊戲和免費餐飲等福利。

  徐晨説:“他們休息的時候可以打會兒遊戲,或者跟其他人聊會兒天。回到家後,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玩遊戲看片兒。”

  “這不是工作,這是他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們不想回家,他們只想待在那兒。”

  信任問題 

  報道稱,住在辦公室顯然有不利的一面。比如,工作效率。裏謝爾説,許多中國的初創企業往往有增加在辦公室露面時間的趨勢——待到很晚只是為了讓人看到他待到很晚,就像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日本企業面臨的情況。他問道:“真的有必要在辦公室待那麼長時間嗎?日復一日的?中國社會缺乏信任,所以,如果沒看到你,那麼,你在幹什麼呢?”

  報道稱,疲勞是另一個問題。當他們被剝奪了睡眠,初創企業的員工們還能高效率地工作嗎?這會對初創企業的另外一個關鍵因素——創新産生什麼影響呢?(編譯/許燕紅)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