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京昌平:在京城與長城間崛起

2017年01月13日 10:28:01  來源:人民網-IT頻道
字號:    

  遊客到北京,一定會到昌平。

  馳名中外的十三陵,“天下第一關”居庸關,風光各異的八大自然風景區,碩果纍纍的採摘園,文明衛生的庭院式小旅館,這個素以“京師之枕”著稱的昌平,北京美麗的後花園,正以全新的發展理念,吸引世人的目光。

  昌平正按照新時期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完善區域發展思路,以契合自身區位特徵和資源優勢的發展模式,聚焦科技創新、生態涵養、文化旅遊、和諧宜居等核心功能,堅持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尖端核心技術和企業創新創業相互促進。同時,積極建設諸如“人人實驗”平臺等符合發展趨勢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區委書記侯君舒告訴記者,昌平不僅有美麗的風光,還有創業豪情,不僅有區位優勢,還有創新情懷。深度轉型中的昌平區,已進入發展新階段,正向著國際一流科教新區的目標不斷邁進。

  昌平,在推進供側機構性改革的進程中,奮發作為,勇於創新,在京城和長城間的開闊地崛起一座風姿綽約、風景迷人的科技城、創業城。

  創新資源聚 央企青睞科技城

  位於昌平區的未來科技城是中央為實施“千人計劃”、建設創新型國家而確定的重大科技工程項目。目前,神華集團、中國商飛、中國國電等首批入駐的15家中央企業在未來科技城“築巢引鳳”,建設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中國商飛下屬的北京民用飛機技術研究中心(簡稱“北研中心”)打造的“夢幻工作室”,現在已是未來科技城的“招牌”創新創業基地,它的緣由是七個年輕人的小小夢想。

  “夢幻工作室”成員正對飛機模型進行改進(攝影:人民網 趙越)

  “你是骨灰級航太愛好者嗎?你想造自己的飛機嗎?快來加入我們吧。”2013年初,北研中心青年工程師張馳在單位內網發出“集賢令”,並迅速得到20多人的響應。經過篩選,最終這個青年自主創新團隊留下了七名核心成員,其中有六人是年輕的“80後”。一個用於演示驗證新一代支線飛機非常規佈局方案氣動特性的先進驗證機項目——“靈雀”正式啟動。

  在團隊成員的不懈努力和中心團委的協助下,“夢幻工作室”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2013年11月18日,“靈雀”以矯捷的身姿平穩而充滿力量地飛上藍天,並在通場飛行五圈後完成了降落。“靈雀”項目的成功,標誌著“夢幻工作室”的創新管理模式受到認可。

  在昌平區未來科技城,大型央企的入駐使得人才聚集優勢顯現,科研成果不斷涌現,伴隨而來的是更多科技手段被應用進來。據未來科技城管委會規劃建設處副處長彭仲宇介紹,以水為例,未來科技城能夠做到45毫米/小時以內的降水一滴不浪費。排水口就在綠化帶下面的溝槽,降水通過生態溝系統流入蓄水井,全都留存下來。

  園區內還隨處可見下凹式綠地,其實也都是種了水生植物,天晴時是綠地,下雨時就成了一片小池塘,能匯集水,在未來科技城已經形成一個3.14平方公里的濱水公園。

  “人文、科技、綠色。”彭仲宇説,未來科技城就是要摒棄過去的發展模式,運用低碳能源、節能建材、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先進技術,著力打造綠色、生態示範園區。

  學術空間廣 歸國學者碩果豐

  生命科學研究所全神貫注做實驗的年輕科學家(攝影:人民網 陳一諾)

  8月的北京,夜幕下,地處昌平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實驗室依然燈火通明,隆隆的儀器運轉聲清晰可聞。

  這塊由中組部、科技部等八部門和北京市政府共建的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如今已結出纍纍碩果。“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在國際科研領域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正如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所評價的那樣,從零起步的北生所,已成為重大原創成果的“産出高地”。

  截至目前,北生所吸引、培養的海外青年科學家已近50位。其中,回國之初還名不見經傳的邵峰、李文輝、羅敏敏、董夢秋等,現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學術明星;正常流動到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和清華、復旦等高校的張宏、朱冰、戚益軍、柴繼傑、高紹榮等,或擔任所在所(院)的負責人,或成為各自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到今年6月,北生所累計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尖科學刊物上發表高水準論文34篇,躋身國內外同類領域研究機構第一方陣。一個既無行政級別、又無事業編制的體制外研究所,靠什麼吸引了這麼多青年才俊、又如何激活了他們的創新潛力?

  “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因為有較大的科研自主權。”所長王曉東説,“在中央有關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援下,北生所實行長期支援機制,實驗室主任不必年年申請項目,每年有穩定的科研經費。至於做什麼課題、怎樣使用經費,都由實驗室主任説了算。”

  科學家有了更多自主權,帶來的是潛心學術、追求一流的氛圍。“北生所的科研人員每週至少工作6天,每天工作時間在10小時以上,週末和節假日自願加班司空見慣。”學術副所長邵峰説,“在北生所很少有人想著‘陞官發財’,大家一門心思琢磨的,是如何取得原始突破、為民族進步和人類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尋找最優秀的同伴。”2012年,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完成博士後學習的陳婷最終選擇了北生所,她説:“北生所能給科研人員廣闊的學術空間,這一點像磁石一樣牢牢吸引了我!”

  昌平區委書記侯君舒表示,昌平是北京郊區中人才最密集的地方,各類大學的聚集度僅次於海淀,正是得益於人才聚集,昌平已經在能源科技、生物醫藥、智慧製造三大産業領域形成良好集聚態勢,呈現巨大發展潛力。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