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排污費”將被“環保稅”取代 調查各國環保稅徵收情況

2017年01月13日 10:28:02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北京8月3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了全體會議,審議了多項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律草案。其中環境保護稅法草案就首次提請審議。草案提出,將現行的“排污費”改為“環保稅”,規定應納稅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而對於各方面爭議比較大的對二氧化碳徵收環境保護稅的問題,暫不納入徵收範圍。

  收了多年的排污費即將被環境保護稅取代,那麼,環保稅未來出臺之後,誰來交這個稅?草案當中提出,環保稅的納稅人指的是與環境保護法相銜接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的生産經營者。同時草案還特別指出,向依法設立的污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場所排放應稅的污染物,繳納處理費用的,不繳納環保稅。

  從上面兩點可以看出,環保稅的納稅人是企業,不會向普通居民來徵收。放眼海外,不同國家是否也都存在類似的環保稅這回事?各國又如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徵收和使用環境保護稅,達到良性互動,同時讓市場發揮環保作用呢?首先到美國去看一看。

  美國華爾街多媒體記者王穆介紹,美國國會在1971年引入在全國範圍內對向環境排放硫化物徵稅的議案,並在1987年建議對一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徵稅。隨後美國政府逐步將徵稅手段引入環保領域,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環境稅收制度。主要包括對損害臭氧的化學品徵收消費稅和存放稅,對石油及其製品徵收洩露稅及使用稅以及固體廢棄物處理稅或處理費等。除了聯邦政府的稅收之外,各州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徵收相關的環境稅,其中與汽車使用相關的稅種最多。納稅人包含聯邦到地方各級政府、企業以及普通消費者。美國的環境稅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上繳至聯邦財政部,然後由財政部將稅款分別納入普通基金預算和信託基金,信託基金還下設超級基金,由美國環保局負責管理,主要用來專門服務於專項的環保事業。在遵守聯邦政策的前提下,州政府還可以根據情況制定有利於地方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以便激發企業和個人參與環保的積極性。例如現在華盛頓州提出議案,希望對化石燃料徵收二氧化碳排放稅,如果在今年11月投票通過,將成為美國第一個對化石燃料徵收碳排放稅的州。議案計劃每年對每公噸化石燃料收稅25美元,直到達到上限每公噸收稅100美元,計劃將提高每加侖汽油25/分增加電費,但同時也計劃將該州的消費稅下調1%,為40萬低收入家庭提供高達1500美元的稅收優惠,以及削減該州製造業的稅率。但主要環保組織者表示反對,因為徵收上來的環保稅都用來返還給納稅人,沒有用來提振清潔能源項目。可見美國非常重視專稅專用,從制度上讓環保稅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再把目光轉向歐洲。歐盟裏有著最為全面和標準的所謂環保稅務體系。目前居住在德國的張舜衡以德國為例,告訴我們歐盟國家是如何將控制能源的消費與使用視為環境保護的重點問題,如何制定對能源及其産品多重徵稅和差別徵稅的辦法。

  歐盟將控制能源的消費及使用視為環境保護的關鍵,歐盟許多國家制定了對能源及其産品實行多重徵稅和差別徵稅的辦法。比如所有的歐盟國家都徵收運輸燃料稅,對相似的燃料稅設置不同稅率,以鼓勵使用更為清潔的燃料和技術,差別稅率的設定使得大多數歐盟國家更喜歡使用柴油而不是汽油。歐盟國家的差別稅率政策還廣泛應用於非能源産品污染物排放領域,比如汽車銷售稅。歐盟許多國家依據汽車排放性能的差別對汽車銷售徵收不同的銷售稅,從而引導排放更清潔的車輛的生産和使用。德國還將差別稅率政策應用到污水排放領域, 對達標排放與非達標排放實施差別徵稅,促進污水排放、改進生産工藝,降低排放程度。歐盟還實行了農業環境補貼制度。2003年6月,歐盟對共同農業政策進行改革 , 確定農業補貼與環境保護完全掛鉤 ,最終實現了農業補貼的環境保護功能。以德國的環境稅為例,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是機動車輛稅,稅率是以車輛的總重標準來確定的。二是石油稅,徵稅對像是用作供暖或動力原料的石油,對大氣的改善起到很大的作用。三是包裝稅,這一稅收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徵收。

  而在張舜衡移居德國前生活過的俄羅斯,有關的能源稅收由來不久。

  俄羅斯的環境稅完全參考歐盟稅法為樣本,依據俄羅斯的實際情況來徵收。比如電力行業徵收0.04%, 燃料工業行業徵收0.05% 、有色冶金行業徵收0.1-0.12%等等。雖然俄羅斯環境稅還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但很多專家卻反對環境稅。因為俄羅斯幅員遼闊,各種資源儲備都處於世界前列,但無法全面的統籌管理。這些看上去帶有環境稅性質的稅收,並非是從環保角度徵收的,更多的是基於財政或資源使用的考慮。尤其給予環保産業沒有特別的優惠政策。反觀,德國實施環保産業研發的優惠政策後,其研發投入比率遠遠高於世界研發投入的平均水準。致使德國環保産業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到1992年,德國環保産業國際市場佔有率高達21%,居世界第一位。

  再去澳大利亞去看一看。《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説,澳大利亞徵收一段時間的碳排放稅,後來又取消了。用胡方的話説,澳大利亞的環保稅領域就是在摸索中不斷曲折前行。

  澳大利亞在環境稅的徵收方面覆蓋比較廣,包括像水污染稅、噪音稅、固體廢物稅和垃圾稅等等。此外,除了交稅之外,澳大利亞還通過減稅的方式來保護環境。比如為了保護澳大利亞的生態環境,政府對於遠洋捕魚的獲益推出稅收優惠,實際上這也從側面上保護了近海的生物多樣性。但是澳大利亞很多環境稅的出臺經常會一波三折。很多稅種在環保支援者和民眾短期利益支援者之間來回博弈,並最終的黯然收場。比如在2011年的時候,有動議説,在買房和租房的時候,政府應當徵收環保稅,而徵收的數目甚至超過800澳幣,約合4000人民幣。這個稅收的初衷是為了鼓勵能源節約,但是因為很多購房者和租房者,並不希望自己購房、租房的時候成本上升,遭到了多方的反對,最後這個提議並沒有獲得支援。而澳大利亞最著名的環境稅以及它牽扯出來的風波莫過於碳排放稅了。

  碳排放稅簡稱碳稅,是2012年當時執政的工黨政府推行的一種環境稅。根據當時的演算法,從2012年的7月起,澳大利亞政府會向全國500家最大的污染企業徵收碳排放稅,這些企業涉及到了發電廠、航空公司、煤氣公司等等,所經營的範圍牽扯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這種碳稅是針對企業徵收的,但是大多數的企業在被徵收了碳稅之後,直接就把這種生産成本增加,轉嫁到了消費者的頭上。像是一些電力企業在給家庭每個季度的電費帳單上,直接就把碳稅這一欄給寫了進去。民眾所要交的費用自然也就水漲船高。根據統計,在2012年實施碳稅後的一年,澳大利亞的電費上漲了10%,煤氣費上漲了9%,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加了0.7%,眾多企業並沒有因為碳稅而有任何的損失。反而他們在轉嫁給消費者這筆交稅成本之後,自己甚至還多賺了一些錢。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