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專家談】西子湖畔的全球期待與中國貢獻

2016年08月30日 09:04:4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王靈桂

  以“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為主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即將在中國歷史名城杭州舉行。西子湖畔將迎來全球20個大國的元首和首腦;三潭印月將見證的,並不僅僅是群英匯聚、群賢畢至的盛況,也將見證盛會上的中國作用、中國貢獻、中國氣派、中國思路。

  G20機制,起自對危機的應對。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洶洶來勢,G7難以應對,新興國家遂成為解決全球經濟問題的生力軍。近來,全球經濟已有復蘇跡象,但是西方發達國家增長預期普遍下調,民粹主義、恐怖威脅疊起不休,很多國家經濟增長幾乎為零、公共債務日益沉重、失業率居高不下,而英國“脫歐”又給西方乃至全球經濟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因素。挑戰再次嚴峻地矗立在了人們面前,各國決策者再次迫切希望找到提振全球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G20杭州峰會正處於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

  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能為世界經濟振興提供新模式、新經驗;發達國家希望中國能為低靡的世界經濟帶來“強心劑”,緩解自身困難;各國智庫紛紛著書立説,希望中國能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總體看,國際社會既期待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經濟新秩序,更期待中國對世界經濟提振做出貢獻。這就是杭州G20峰會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

  對於國際社會的熱切期待,中國已經做好了貢獻力量的準備:

  以合作促發展。中國故事的成功過程,本質上是改革、開放、融入國際社會的過程。因此,中國的思路是維護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推動建設更加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由於多邊合作進程緩慢,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區域合作風起雲湧,五花八門的原産地規則造成的“麵條碗效應”越來越嚴重,區域合作越來越成為背離多邊合作的力量。美國放棄多邊主義推動TPP,表面上看是一種推動一體化的力量,但因其設定的高門檻終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一種分化力量。因此中國呼籲在全球範圍內建設價值鏈和市場,並繼續推動多哈回合多邊談判。

  夯實發展基礎。互聯互通對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接受。“一帶一路”倡議把互聯互通,特別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順應了國際社會的發展訴求。道路、能源、資訊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落後國家(地區)實現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但又是他們自身無力解決的難題。互聯互通的缺失,成為持續落後的根本原因,使他們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無法進入全球經濟網路。中國支援APEC把互聯互通作為核心議題,支援G20成立全球基礎設施中心,支援世界銀行成立全球基礎設施基金。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自身為推動互聯互通做出了實實在在的努力,不僅設立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還推動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服務基礎設施投資建設。

  以創新促發展。創新是發展的內在動力,既包括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也包括發展方式的創新。中國經濟面臨著成本快速上升、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壓力迅速增加。因此中國提出創新發展的思路,提倡“萬眾創新”。通過財稅、金融、投資、競爭、貿易、就業等領域的結構改革,讓創造財富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市場力量充分迸發。

  改善全球治理,實現包容發展。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長期缺少話語權,利益得不到關注。因此中國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希望國際經濟秩序能夠更加公平公正的願望非常理解,支援在全球治理過程中逐步提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話語權。事實上,中國推動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始國中就有很多發展中國家。

  總之,作為G20東道國,中國樂於承載國際社會賦予的期待。“中國方案”就是回應國際關切的一種“增量貢獻”:推動多邊貿易體制,實現更大規模經濟;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吸收更多資源進入全球經濟迴圈;鼓勵創新,尋找新的增長點。這是未來中國貢獻世界的基本思路,也將是杭州G20峰會的最大亮點。(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常務副理事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