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山東女學生被騙案尚有2人在逃 警方懸賞5萬緝捕

2016年08月27日 05:23:49  來源:新聞晨報
字號:    

  山東女學生被騙案尚有2人在逃 警方懸賞5萬緝捕

  25日,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官方微信發佈緊急提醒,接到170、171兩個號碼段來電千萬要小心,已有多人被騙!

  臨沂另一名大學生遭電信詐騙離世案鎖定2名嫌犯 

  專家指出,“問題號段”頻出運營商疏于監管難辭其咎

  綜合新華社報道

  記者從山東省臨沂市公安部門獲悉,臨沂市羅莊區徐玉玉電信詐騙案26日成功告破,目前該案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另有2名犯罪嫌疑人在逃。

  8月19日,犯罪嫌疑人陳文輝夥同陳福地、鄭金鋒、熊超、鄭賢聰、黃進春等人冒充教育局幹部,以發放助學金的名義騙取高考錄取新生徐玉玉9900元。案件發生後,公安部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山東、福建、江西、廣東等地公安機關開展偵查。26日,福建公安機關將陳福地、鄭金鋒、熊超抓獲,廣東公安機關將黃進春抓獲。犯罪嫌疑人陳文輝、鄭賢聰2人目前在逃。公安部發佈A級通緝令緝拿此2名犯罪嫌疑人。

  公安部對發現線索的舉報人、協助緝捕有功的單位或個人,每抓獲一名犯罪嫌疑人將給予人民幣五萬元獎勵。

  另外,臨沭市宋振寧被騙案偵破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已鎖定2名犯罪嫌疑人,抓捕及相關工作正在進行中。

  隨著大學開學季臨近,臨沂市內接連發生至少三起電信詐騙學生案件,三名學生銀行卡內學費或資金被騙走,疑由此引發一男一女兩名學生猝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個人資訊洩露、易受誘惑、社會經驗不足和防騙教育缺失

  大學生成電信詐騙受害“重災區”

  近日,山東臨沂準女大學生徐玉玉遭遇以發放助學金為名實施的電信詐騙,準備交學費的9900元被騙後,傷心過度昏厥離世。18歲的花樣年華突然凋謝令人扼腕,不法分子的惡劣行徑令人憤怒。

  記者調查發現,大學生群體近年來已成電信詐騙受害“重災區”,要避免“徐玉玉式悲劇”再現,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施策。

  大學生和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遭電信詐騙居多

  翻開案卷,近年來各地大學生遭遇類似的電信詐騙案件屢見不鮮,高校學生成為新的受騙群體之一。

  去年10月,長沙某高校大四學生小陳欲將一款網路遊戲裝備出售,登錄某交易網站進行交易。不久,小陳就收到了來自“網站客服”的電話。對方在電話中稱“遊戲裝備已被賣出,如提現需交足等額押金”。

  溝通過程中,“客服”想方設法騙取了小陳信任,不斷要求他開通“保障金服務”、支付“提現費用”。信以為真的小陳通過支付寶三次轉賬1萬餘元,之後撥打對方電話顯示關機,才意識到上當受騙。

  長沙市公安局內保支隊調查發現,大學生是電信詐騙受害高發人群,極易遭受以網上兼職、低價網購、中獎通知、低價訂票等名義實施的詐騙。

  全國多地警方統計顯示,大學生群體已成為電信詐騙受害“重災區”。去年6月,北京市公安局對外通報,2015年前4個月,北京高校日均發生電信詐騙案件2.9起。

  重慶渝北警方通過梳理轄區近3年電信詐騙案發現,20歲以下受害人佔比12.85%,這個年齡段群體多以學生為主,容易受到虛假網路購物和遊戲裝備網站引誘。20-29歲佔比43.73%,這個年齡段群體多以大學生和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為主,是網路購物的主力軍,被騙手段以網路詐騙和電話詐騙居多。

  社會經驗不足和防騙教育缺失易被不法分子盯上

  一些辦案者和教育工作者指出,個人資訊洩露、容易受到誘惑、社會經驗不足和防騙教育缺失,是大學生頻頻被不法分子盯上的關鍵原因。

  ——個人資訊洩露。在徐玉玉案中,不法分子打來電話,稱有一筆2600元的助學金要發放給她。因前一天曾接到教育部門發放助學金的通知,因此她並未辨別電話真偽。這表明,徐玉玉的個人資訊可能已遭洩露。

  長沙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民警王博説,大學生接觸網路較多,經常在網上註冊各種賬號,現在網站都要求實名制,註冊時需要填寫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和身份證號碼等,這些個人資訊極有可能被網站“內鬼”倒賣謀利。

  ——容易受到引誘。湖南省刑偵總隊重案支隊副支隊長郭建華説,“高薪兼職”和“中獎通知”是大學生上當最多的兩類電信詐騙。不法分子利用部分大學生急於賺錢或積累工作經驗的心理,一步步引誘大學生“上鉤”。

  2014年9月,長沙市岳麓區19歲大學生熊某接到自稱“新浪微部落格服”的電話,稱其在新浪微博中獎6萬元,但需要交納3000元手續費和稅款。熊某按照對方要求匯出1.2萬元,到賬後對方電話立即關機,熊某方才發現被騙。

  ——社會經驗不足和防騙教育缺失。北京大成(濟南)律師事務所律師梁珊認為,青年學生涉世不深,社會閱歷較淺,安全防範意識相對薄弱,加之又是網際網路和手機的重度用戶,容易暴露在詐騙高發的環境之中。

  北京某高校一位輔導員告訴記者,針對電信詐騙的防騙警示教育,以前高校很少做,儘管近年來逐漸引起重視,但總的來説做得還遠遠不夠。

  工信部查實女生被騙事件兩涉案號碼

  實名制落實情況將成虛擬運營商申請牌照“一票否決項”

  工信部26日稱,將進一步加大對虛擬運營商的監督管理力度,並把實名制落實情況作為虛擬運營商申請擴大經營範圍、增加碼號資源、發放正式經營許可證的一票否決項。對違反實名制規定的虛擬運營商,工信部將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工信部表示,針對媒體報道的山東省臨沂市一女生被騙學費後死亡事件,工信部已開展了核查工作,已查實涉案號碼之一屬遠特(北京)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另一涉案號碼屬中國聯通,據查兩個涉案號碼均登記了用戶實名資訊。工信部已將核查的相關用戶登記資料等資訊按照法定程式及時提供給了公安機關。

  工信部將把實名制落實情況作為虛擬運營商申請擴大經營範圍、增加碼號資源、發放正式經營許可證的一票否決項。在其整改落實到位前,一律不予通過其業務準入、碼號核配、擴大經營範圍等相關審批。對於整改不力、屢次違規的,工信部將依法堅決查處,直至取消其相關資質。

  個人資訊洩露一年“盜”走網民900多億

  警方表示,不排除存在一些員工非法尋租、參與犯罪

  網路時代,伴隨公民個人資訊洩露而來的惡果令人瞠目。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近一年的時間,國內6.88億網民因垃圾短信、詐騙資訊、個人資訊洩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估算達915億元。

  網路非法獲取公民個人資訊日益猖獗,涉及身份資訊、電話號碼、家庭地址,擴展到網路賬號和密碼、銀行賬號和密碼、購物記錄、出行記錄,且形成了“源頭—中間商—非法使用人員”的黑色産業。機關單位、服務機構以及個體企業相關人員參與的洩露活動更加隱蔽,而通過技術手段實施攻擊、撞庫或利用釣魚網站、木馬、免費WIFI、惡意APP等技術手段竊取成為重要的洩露方式。

  今年4月以來,公安部部署開展了打擊整治網路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專項行動,截至7月全國公安機關已累計查破刑事案件75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900余名,繳獲資訊230余億條,清理違法有害資訊35.2萬餘條,關停網站、欄目610余個。

  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二支隊副支隊長薛勇表示,犯罪團夥擁有大量電話卡和銀行卡,説明運營商實名制沒有完全落實,很可能存在一些員工非法尋租、參與犯罪。銀行也存在發卡氾濫,實名制未落實、銀行網路在境外轉賬分解資金缺乏限制等現象,這些是導致電信詐騙案倡狂肆虐的根源所在。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