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京工商:六成業務量網上註冊完成 企業名稱登記不超過2個工作日

2016年08月26日 14:54:09  來源:千龍網
字號:    

  千龍網北京8月25日訊(記者 劉洪昌)商事制度改革實施兩年多來,北京市工商部門積極推動改善首都營商環境,促進産業疏解和結構優化,使得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得到了有效激發和釋放,與此同時通過工商註冊便利化等所有舉措不斷優化提升對企業的服務,可以説是實現了改革的“乘數效應”。

  8月25日,記者從北京市工商局獲悉,截至2016年7月底,北京市企業存量超過130萬戶,升至全國第六位,每萬人擁有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二。尤其是近兩年,每年新設立企業超過20萬戶。在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商事主體結構和品質持續優化、投資流向更加合理,呈現量質並升的勢頭。

  “先照後證” 超十萬市場主體享受改革福利

  兩年前,“辦個執照,累個半死”,如果要開辦一家公司需要跨越許多“門檻”,除了要有足夠的資本,還要取得主管部門的行政許可證,才能到工商部門申辦營業執照。這就是“先證後照”。而在“先照後證”改革後,創業者只需到工商部門領取一個營業執照,就可以從事一般性的生産經營活動,如果要從事需要許可的生産經營活動,再向主管部門申請。

  據記者了解,目前,北京市已累計將食品藥品、醫療衛生、交通運輸、新聞出版、文化教育等多個行業的153項前置許可審批改為後置許可審批,僅保留了涉及國家安全、公民生命財産安全的37項前置審批事項。此項改革實施以來,全市共辦理“先照後證”業務16.94萬件,超過13.85萬戶市場主體享受到了“先照後證”改革便利。

  北京市工商局註冊處處長況旭表示,“先照後證”改革不僅僅是審批環節的簡單調整,更是極大地簡化了市場準入手續,降低了投資創業成本。這其實也是對政府部門事中事後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避免“一放就亂”,防止截留改革紅利。

  為此,北京工商依託“北京市企業信用資訊網”平臺創造性的構建了兩個閉環,一個是在工商部門與許可審批部門之間建立了資訊交換閉環,一個是在在政府與企業之間建立了資訊傳遞閉環,從而將證照銜接、監管聯動、執法協作、資訊公示等方面的制度措施有機統籌起來。

  目前,在全市統一的企業信用資訊平臺上,已有55個部門參與資訊歸集,歸集資訊涉及稅收、安全生産、環保、旅遊、食品等眾多領域。企業信用資訊網歸集的資訊總量已突破7500萬條,過去四年的年均增速超過35%;累計向社會提供查詢12.6億戶次,日均查詢量超過200萬戶次,較四年前增長了12倍。

  “多證合一” 創業夢想加速照進現實

  兩年前,設立一家企業的程式之複雜,曾讓不少創業者的創業夢總是懸在半空而不能落地。為了一紙營業執照,有的企業三五個月也辦不下來。

  2015年9月29日,北京工商發出了首張載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標誌著北京市正式開始全面推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

  據介紹,北京工商將統計登記納入合辦範圍,實現企業在市場準入環節工商、質監、國稅、地稅、統計“四證合一”辦理。改革前,企業在準入環節需要向多個部門申請辦理多個證照,最快20多個工作日才能辦結;改革實施後企業只需向工商部門申請辦理營業執照,3-5個工作日即可完成。

  從事虛擬現實教育的北京微視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首批分享“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紅利的初創企業之一。該公司負責人楊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之前總覺得政府部門進門難、辦事難,關關卡卡很多,但在我們辦理的過程中並不是這樣,流程很順利,一週之內就拿到了營業執照。

  “企業發展最怕的是折騰。”楊威説,初創型企業尤其是初創期的高科技企業發展速度是很快的,市場的先機與商機經不起折騰,而多證合一真的是為企業降低了時間上的消耗,“不用來來回回跑,程式上也不用來回反覆,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市場開拓和産品開發上了。”

  據況旭向記者透露,目前在“四證合一”的基礎上,北京工商正積極與人力社保等部門對接,將社會保險登記納入合辦範圍,確保今年10月1日實現“五證合一、一照一碼”。

  要想讓企業少跑腿就得讓資訊多跑路

  除此之外,北京工商系統近年來也不斷利用科技手段,創新服務模式。據介紹,為滿足“網際網路+”時代公眾對政府服務的需求,北京工商通過搭建公司登記網上快捷通道、推行名稱登記全流程網上辦理、運用大數據手段等措施,不斷優化工商登記線上服務。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全市60%以上的業務量通過網上登記完成,名稱登記由原來的5工作日縮短到1-2個工作日,名稱業務整體核準率和一次性核準率分別提高到91.95%和77.43%。

  創新無止境,服務無盡頭。據介紹,為持續優化市場準入服務,北京工商下一步將加快啟動全程電子化試點應用,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新一代移動技術,建立適應“網際網路+”時代要求的全程電子化服務平臺,選擇海澱區作為試點區域,逐步推進本市全程電子化工作;加快啟動公司簡易登出登記試點,針對未開業企業和無債務企業,出臺更加簡易便利的退出措施,依託北京市企業登記公告平臺,推出簡化登出公告、清算組備案程式的措施。

  為方便企業就近辦理業務,北京工商還在全市累計建立了30余個登記分中心,受理登記業務比例達到15%。此外,不再按照註冊資本劃分登記管轄許可權,除法律法規規定需在市局登記以及根據管理需要的少數特殊行業外,一律下放至分局登記。金融機構、眾創空間也在積極承接工商登記前端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為簡化外商投資企業登記流程,十六區分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燕山分局均獲授外商投資企業登記管轄權。由此,北京市成為全國首個地市級分局均取得外商投資企業登記權的地區。

  新設企業數量暴漲 品質結構持續優化

  “商事制度改革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激發作用以及結構優化,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況旭向記者分析説,首先從數量來看,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開啟,當年企業設立數量同比增長80%以上,相比過去幾年都沒有達到兩位數這一增長速度是驚人的,2015年、2016年仍保持在高位增長;其次從結構來看,創新型企業結構在提升,比如科技型企業佔到全市新設立企業的40以上,過去則只佔到25%左右。

  截至2016年7月底,全市市場主體存量194.36萬戶,同比增長8.98%。其中企業存量130.06萬戶,同比增長16.54%;個體工商戶存量63.59萬戶,同比減少3.76%。今年新設個體戶下降更是超過五成。今年新設企業與個體比為8.27:1,而去年同期為3.75:1;存續企業與個體比為2.05:1,去年同期為1.69:1。而第三産業新設企業數量佔比一直保持在95%以上水準,並呈小幅提升態勢。

  “這充分體現了北京服務型城市的特點。”從新設企業空間佈局上看,第三産業偏好于海淀、通州、石景山、豐臺、朝陽,第二産業偏好于順義、開發區、大興,第一産業則偏好于房山、大興、密雲、延慶等郊區。由此看出,企業發展也在更加符合區域功能定位要求。

  另外一組統計數據顯示,自2014年北京市首次印發《北京市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以來,至2016年7月底,不予辦理涉及禁限目錄登記業務1.52萬件,涉及企業註冊資本總額105.71億元。今年以來,全市工商系統不予辦理涉及禁限目錄登記業務2350件。

  分析認為,《目錄》實施兩年來,涉及産業禁限範圍的工商登記申請呈快速遞減趨勢,説明産業負面清單管理政策發揮了較好的引導作用,産業格局的巨變仍在進一步醞釀升級。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