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這裡的山歌別樣“紅”

2016年08月25日 08:42:03  來源:求是網
字號:    

  提起山歌,江西人民一點也不會陌生。從《劉三姐》到《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從《十送紅軍》到《映山紅》,悠揚婉轉的山歌在這塊革命的熱土上一直廣為流傳,具有綿延不息的生命力。但在誕生了肖華、陳奇涵等56位共和國開國將軍的興國縣,這裡的“山歌”不僅悅耳動聽、廣受歡迎,而且還處處透露著一種別樣的“紅”。

  “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編輯“走轉改”採訪活動的第三天,我們走進了興國縣傑村鄉含田行政村,特地來感受這裡洋溢著濃濃紅色“味道”的“山歌”,融入這幅碧水、藍天、白雲構成的江南山水畫。

  走近含田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直通村落小徑兩旁寬闊的荷塘。千里稻田香,萬畝荷花開。含著沁人心肺的荷香,編輯一行走進這座古老的村莊。百年榕樹下,鄉村祠堂旁。在當地村幹部的領導下,村口那棵百年老榕樹下開闢出一塊幾十平米的平地,搭起一個簡易演出臺。這裡,興國山歌理論宣講隊正在用山歌的方式向村民進行政策講解。

  舞臺上,一個大媽和一個大爺兩個人帶著簡單的擴音器正在唯妙唯俏地表演,臺下的村民們搬著自家的板凳錯落有致、聚精會神的聽“歌”。表演雖然簡易,但臺上臺下融為一起,不時還有年幼的孩子在兩位表演者身邊穿過,引來笑聲一陣。頭頂雖然是烈日,但在百年古榕樹的蔭庇下,當地群眾不僅跟著輕聲哼唱,有的還和宣講隊員們“對擂”。一場山歌理論宣講,不時掌聲陣陣、笑語連連。拉一場這樣接地氣的“山歌”,黨的政策也就深深的烙在了村民的腦海裏。

  一直以來,興國山歌非常受群眾歡迎,勞作時唱山歌放鬆身體,休息時唱山歌愉悅身心,獨特的歷史人文早就賦予了興國山歌旺盛的傳播力和生命力。早在蘇區時期,山歌就開始作為當地戰地宣傳的一種有效武器,新的歷史時期,山歌這種承載模式,經過精心的包裝後已經變成了當地基層理論宣傳的利器。一方隊旗、一支話筒、一面砂鑼,一聲“哎呀嘞”,一傳十、十傳百,興國山歌理論宣講隊就用這樣淺顯易懂的方式把黨和國家的政策送到千家萬戶。

  談及這項工作的開展,江西省興國縣委宣傳部部長藍賢林説:基層群眾很少有固定的作息時間,往往是農忙人倍忙、農閒人倍閒,還深受農事、天氣、趕圩等影響,而傳統的理論宣講時間安排固定化、機械化,沒有貼近群眾實際,即使安排群眾代表參加,因路途不便也是稀稀拉拉。因此,一場理論宣講下來往往是“講的不好講,聽的不願聽”,當地群眾也只是“看一看、笑一笑、鬧一鬧”,難以入耳,更難以入腦入心。

  在興國縣委縣政府的有力領導下,當地的政策理論宣講始終面對群眾、服務群眾、融入群眾,通過“接地氣”、“走轉改”的方式,創造性的定出“載體要有深厚的群眾基層,形式必鬚生動活潑,內容緊貼百姓生活,宣講力求通俗易懂”的方向和標準。不是平鋪直敘、照本宣科的理論宣講,而是雅俗共賞、通俗易懂的理論,學習理解。

  越是通俗易懂也就越能入心入耳,越是喜聞樂見也就越能潤物無聲。千百年前,這裡的客家人從遙遠的中原遷徙至此。隨歷經滄桑、時代變遷,但他們的心中始終留有對祖先最虔誠的敬重。因此,當毛主席領導當地群眾鬧革命,讓當地的百姓擺脫地主惡霸的壓榨,他們對毛主席的忠誠、對共産黨的感恩始終如流淌在心間。有了這樣的感情基礎,把歷史的視線拉回當下,也就不難理解,田間地頭、村頭大樹底下、小學廣場、公司食堂、圩鎮空地,哪人多,宣講隊旗幟就會在哪。一個個的村落裏,也就到處流淌著充盈著紅色旋律的“山歌”。

  從“唱支山歌給黨聽”到“唱支山歌讓群眾懂”,正是在借鑒中創新,興國的宣傳工作人員將理論宣講巧妙融入傳統文化,取其精華,不斷創新。12年來,這支最初8個人的隊伍,經發展、提升,已成為一支擁有30多人的理論宣講力量。遵循著宣講理論、宣傳政策,服務農民、服務基層的原則,無償為農村基層演出、宣講9000余場次,覆蓋全縣304個行政村。平均每年赴鄉村宣講700多場,累計覆蓋宣講人數近30萬。正是由於他們的辛勞,在田間地頭、農家屋場才能鏗鏘有力地唱響時代聲音。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積澱、群眾不斷傳承演變而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祝願興國山歌理論宣講隊在今後的日子裏,能夠繼續不斷挖掘本地群眾喜愛的傳統文化,在傳承中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用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地表現時代精神,不斷提升宣傳效果,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繼續凝聚起改革振興的強大正能量。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