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習近平當年常騎車下鄉的這個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016年08月24日 15:24:24  來源:深圳新聞網
字號:    

  河北正定塔元莊,冀中平原最普通的村莊之一。30多年來,塔元莊就是按照習近平同志指引的路子,揚長避短,開始種起了大棚蔬菜,建起了養雞場、養豬場,農民糧袋子、錢袋子一天天鼓了起來。

  河北正定塔元莊,冀中平原最普通的村莊之一。一個無言又長久的約定,卻讓它的名字有了沉甸甸的歷史分量。

  1982年至1985年,習近平同志先後擔任正定縣委副書記和書記,經常騎自行車來這裡下鄉。那時,塔元莊正在向溫飽跋涉。

  2008年1月12日,習近平同志剛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不久,就把第一次出京走訪基層的地點定在了這裡。那時,塔元莊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指導河北省第一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再次來到這裡考察。那時,塔元莊提出了提前奔小康的目標。

  30年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僅寫在了紙面上,而且寫在了中國廣袤農村的沃野上。今天,塔元莊經濟與民生共舉、生態與人文同步,正在以細膩鮮活的方式,為農村改革發展立傳、為當代中國農民立傳,繼續守護著這份美好的緣分、踐行著這份長久的約定。

  “盼著一年吃細糧,蓋上新房娶新娘”

  歷史上的塔元莊,有點“先天不足”。

  雖距縣城3里多地,卻猶如一塊“飛地”,曾經沒有一條好走的進城道路;全村土地雖不算少,但絕大部分是河灘地,每人平均耕地只有3分多。由於人多地少、交通不便,上個世紀80年代初,這裡是全縣有名的窮村。70歲的村民章同兵當年還編了一句順口溜:“盼著一年吃細糧,蓋上新房娶新娘”,説出了老百姓的渴望。

  正是這個村莊,讓習近平同志久久牽掛。2008年1月和2013年7月,習近平同志兩次來到塔元莊考察。30多年的跨越,他和這個小村莊,和這裡幹部群眾的心始終緊緊連在一起。

  “俺們村的發展也分三步走,每一步都跟聽黨的話、聽老書記的話分不開。從80年代中期到2008年,走的是‘半城郊型’發展路子,算剛起步;2008年至2013年,走的是新農村建設的路子,算一大步;2013年以後,瞅準的是提前奔小康的路子,我們兩步並成一步走。”塔元莊村主任趙桂林,上個世紀80年代就任村幹部,他對村裏30多年的變化瞭如指掌。他説,2015年,村集體收入超1000萬元,固定資産過3億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1.9萬元。

  與千萬個村莊一樣,從家庭聯産承包的春潮涌起、改革開放的大潮掀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潮疊起,塔元莊華麗蝶變的軌跡,正是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的縮影。

  3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任正定縣委書記,在無數次騎自行車下鄉中,提出了“正定適宜走‘半城郊型’經濟發展的路子”。這一立足吃透上情、摸清下情的戰略思考,很快成了打破封閉僵化思想桎梏的“開山斧”,劈出了正定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定格在了1984年《人民日報》所發《正定翻身記》的歷史還原中。今天,我們仍可以在《知之深愛之切》一書中,強烈感受到它的歷史價值和強大生命力。

  30多年來,塔元莊就是按照習近平同志指引的路子,揚長避短,開始種起了大棚蔬菜,建起了養雞場、養豬場,農民糧袋子、錢袋子一天天鼓了起來。在全鄉第一個通上了自來水、第一個搞了村莊規劃。2002年,通往縣城的“致富路”也修通了。

  趙桂林説:“俺們村裏的變化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有錢有車有樓房,一天更比一天強”

  “希望你們再用三五年時間,又能開創出一個新的局面。”這是2008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塔元莊時提出的新要求。他還和全村幹部群眾有了一個約定:“你們好好發展,我還會回來看看的”。塔元莊人牢記習近平同志囑託,在省市縣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援下,甩開膀子、埋頭苦幹,開創了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局面。

  集體經濟、民營經濟、家庭經濟齊頭並進,承包、入股、引進項目和資金多種模式共同發展,人造板廠、傢具廠建起來了,倉儲、物流、餐飲等三産發展起來了。引進日本先進豆芽生産設備技術,合資建起了河北天一蔬菜加工公司,産品大都銷往省會市場。雜草叢生的河灘地栽種了2000多畝經濟林。

  2009年,市裏投資建設的滹沱河整治工程拉開序幕,塔元莊借勢借力,同步啟動了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四大“扮靚工程”。如今的塔元莊,河堤內,滹沱河水微波盪漾,靜靜流淌;河岸邊,楊柳婆娑,百花爭艷。“車在林中走、人在花中游、家在河邊住”的新農村風光,讓人恍如進了公園。

  村民收入越來越高,集體家底越來越厚。隨著經濟發展,村民對改善居住環境、過上“樓上樓下”生活的呼聲愈發強烈。經過挨家挨戶徵求意見、外出參觀見世面,村民絕大多數選擇了“平改樓”。建樓房,地從哪出?他們採取先易後難、拆舊蓋新、滾動發展的辦法,不僅沒有佔用一分耕地,反而余出了100多畝地。錢從哪來?他們以土地入股,引進資金,聯合開發,每戶不僅沒有出一分錢,反而還分到了一筆拆遷補償費和安置過渡費。有的村民暫不想搬怎麼辦?他們尊重群眾意願,不搞一刀切,對“戀舊”的6戶,每戶預留了一套單元房,什麼時候想搬就什麼時候搬。

  走進村民李彩芳家新搬進的樓房,李彩芳拿出習近平總書記和全家人的合影,激動地説:“總書記説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俺老百姓這光景真是一天比一天好。”村黨支部書記尹小平接過話茬:“我們的村民住宅樓規劃,還是老書記親自看過的呢,還要求我們徵求村民意見,全面考慮,便於生活、方便生産。這些年,我們就是按照老書記要求的那樣做的,2008年當年就蓋了5棟,現在達到了35棟50多萬平方米。”

  章同兵高興地又續了一句順口溜:“有錢有車有樓房,一天更比一天強。”

  

  “老書記來咱塔元莊,大家鉚足勁奔小康”

  2013年7月11日,時隔5年,習近平總書記兌現約定,又一次來到塔元莊村。“我一直惦記著大家”,一句開場白讓幹部群眾感受到走親戚般的溫暖。一個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訪農家、看超市、談發展、議黨建,那種輕車熟路,那份親切自然,一如30多年前最尋常不過的一次下鄉調研。“希望你們在全國率先建成小康。”離開時,習近平總書記對塔元莊提出了快發展、大發展的厚望。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成為塔元莊加快發展的新動力,全體幹部群眾,又像當年習近平同志在正定時一樣,緊抓機遇,摁下了塔元莊村奔小康的“快進鍵”。

  近3年來,村裏成立了果蔬專業合作社,建起河北第一家冰雕館,村民自願入股,“農民”變成了“股民”。興建了集農業生産、觀光旅遊于一體的現代科技示範園。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聯合打造河北首家電子商務産業園,建成服務、展示、交易、孵化、創業、培訓六大中心。利用“平改樓”節省下來的閒散地,建設特色飲食一條街。註冊了“塔元莊牌”商標,將大米、麵粉、牛蒂酒等綠色農産品銷往全國各地……

  集體經濟的壯大,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村民趙瑞明自豪地為我們算了一筆賬:“我和愛人都在村裏企業打工,每月合計收入8000多元,年底村裏還分紅。特別是,村裏每月免費供給米、面、油,水費、取暖費、衛生費、物業費全免,有線電視收視費、農民合作醫療村裏補貼一半。”章同兵則以一句新的順口溜,為村民道出心聲——“老書記來咱塔元莊,大家鉚足勁奔小康”。

  

  新的項目結出碩果,已有的工程則更加成熟。近年來,塔元莊村著力以新生活傳承新文明,建起了村民文化廣場、村民綜合服務中心、衛生所、老年公寓、圖書室,成立了戰鼓隊、腰鼓隊、秧歌舞蹈隊,每到華燈初放,村民文化廣場就成了歡歌笑語的海洋。完成了排污管網鋪設、垃圾分類清理,實現了集體供暖和恒壓供水。村裏60歲以上村民每人每月能領到200元養老金,每年還有免費體檢。哪家的孩子考上重點大學,村裏承擔全部學費。每年開展“文明家庭”“善行好人”“好媳婦、好婆婆”“説説我的家風家訓”“曬曬我的美麗庭院”等活動。每年大年初一,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新春“團拜會”熱鬧開場,第一個節目就是黨支部書記攜全體村幹部給村民們鞠躬拜年,這種獨特的拜年形式已經持續了近10年。今天的塔元莊,已經成為全國文明村、國家環境衛生示範村、河北省文明生態先進村、農村新民居建設示範村。

  發展背後是理念,成就背後有哲學。

  “做好基層基礎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個基層黨組織和每個共産黨員都有強烈的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都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先鋒模範作用,我們黨就會很有力量,我們國家就會很有力量,我們人民就會很有力量,黨的執政基礎就能堅如磐石。”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塔元莊幹部群眾座談時説的一席話。塔元莊兩委一班人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牢牢記在心上,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通過共産黨員示範戶、“我家有黨員、鄉親向我看”、黨員聯繫戶、便民服務連心卡等,把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打鐵還需自身硬”,村黨支部書記尹小平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説,當幹部就意味著奉獻,只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才算得上“硬”。村裏修路、改水、改廁,兩委幹部齊刷刷變成了泥瓦匠,下雪了、颳風了,又變成了清潔工,有時還要客串一把司機、搬運工、保安員、管道修理工等角色。新農村建設,舊房怎麼抓、新房怎麼分,是個老大難,村兩委一班人拆房先從自家拆起,分房時打破“抓鬮”慣例,按照先村民、後黨員、最後是兩委幹部的順序挑,400多戶分完,沒有引起任何紛爭。

  “須思官場吃喝一席宴,必耗民間勞苦半年糧”,他們將習近平總書記欣賞的這副對聯一直挂在會議室顯眼位置,時時警醒自己,從不到村民家裏吃一頓飯、喝一次酒。幹部稱職與否,群眾最有發言權。塔元莊村兩委班子連續6屆高票連選連任,在每年兩次的民主測評中,幹部的優秀率都是95%以上,還先後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數十項省市縣各級先進稱號。

  李彥偉、劉朝、尹雪亮作為塔元莊村的“85後”,曾經也是“追星一族”,他們在兩委幹部的言傳身教中,慢慢從“追星族”變成了“追黨族”,先後向黨支部遞交入黨申請書,經過幾年努力,現都已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塔元莊村堅持發展優秀青年農民入黨和堅持選育“農村好青年”,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肯定。

  今年“七一”,尹小平剛剛從北京捧回了沉甸甸的“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獎牌和證書。他興奮地托記者捎話:“我們提前奔小康的目標就要實現了,鄉親們都盼著老書記再回家看看呀!”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8月24日頭版,原題為《三十年回望塔元莊》

  本期編輯:王佳、周夢爽、王遠方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