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紅星精神依然璀璨 中國開啟新的長征——走訪美國埃德加斯諾基金會

2016年08月20日 12:05:02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埃德加斯諾是一個富有探險精神的人,正是這種探險精神,讓他年紀輕輕就開始了探尋世界之旅,並於1928年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一待就是13年。”美國密蘇裏大學堪薩斯分校教授、《斯諾1928年至1941年亞洲經歷》一書作者法恩斯沃思在學校米勒尼科爾斯圖書館三樓的埃德加斯諾閱覽室裏對新華社記者説。

  這個面積約30多平方米的閱覽室收藏了與斯諾相關的著作614本、檔案718份、圖片資料173份、錄音49盤、電影膠片1200英尺合計1600段,內容涵蓋了斯諾的家庭、求學、旅行、交往、個人傳記及晚年生涯。在這裡,可以“看到”斯諾的一生。

  埃德加斯諾,美國作家和記者,1905年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堪薩斯市,在這裡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來到中國後,斯諾遊歷了許多地方,為一些報刊撰寫介紹中國的文章。

  遊歷中,斯諾看到的中國正經歷內憂外患,當局腐敗橫行,民眾生活困苦。這時,斯諾發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陜甘寧邊區。

  在宋慶齡的幫助下,斯諾1936年6月至10月訪問了陜甘寧邊區,與毛澤東、彭德懷等紅軍領導人促膝長談,走訪紅軍戰士,收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手資料。

  斯諾發現,雖然這裡生活環境艱苦,物質匱乏,但是官兵百姓團結一致,開荒耕田織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人民生活充實。斯諾從紅軍戰士對革命的熱情中,從當地百姓對共産黨的擁護中,看到了中國的希望。

  從1928年踏上中國土地到1941年離開,斯諾兩次前往陜北,見證並報道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根據地革命鬥爭和抗日戰爭,向全世界宣傳和介紹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增進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了解。

  1937年,斯諾在北京完成了30萬字的《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由英國戈蘭茨公司出版。該書當年在英國銷量就超過了10萬本,迄今從未停止印刷出版。

  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稱斯諾是“現代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

  密蘇裏大學堪薩斯分校醫學院創始人戴蒙德的岳父是斯諾好友。斯諾去世後,戴蒙德夫婦設立了斯諾基金會,隸屬密蘇裏大學堪薩斯分校。

  現任斯諾基金會主席南希希爾向記者介紹了斯諾基金會的工作目標:紀念埃德加斯諾,保存斯諾遺産,收集斯諾的學術文章和報道。

  而基金會另一個重要作用則是致力於促進美國和中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將中國人民介紹給美國人民,將美國人民介紹給中國人民,這也是斯諾一生的目標。”希爾説,為了這個目標,斯諾基金會每兩年舉辦一次斯諾研討會,輪流在密蘇裏州堪薩斯市和北京舉辦。第17屆斯諾研討會將於今年10月在北京舉辦。

  同斯諾時代的中國相比,當代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希爾看到了這些變化,“在陜西,我想尋找斯諾在書中描繪的風景,但是卻沒有找到,那裏現在到處都是樹,過去貧窮的中國現在已經富足了。”

  中國已從斯諾時期的積貧積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斯圖爾特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哈伊裏圖爾克稱中國經濟為一輪冉冉升起的太陽,光芒難以遮擋。

  但是,圖爾克也認為,中國現在政治、經濟、外交都處於轉折時期,面臨的挑戰和困難絲毫不亞於當年紅軍長征遇到的挑戰和困難,中國正在開始一次新的“長征”。

  圖爾克説:“中國在進行經濟改革的同時也在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在全球經濟疲軟的情況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時,中國復興夢不僅僅局限在經濟層面,中共領導層在努力推進依法治國,打擊腐敗,增強共産黨的執政能力。

  “中國新的‘長征’需要遵循與第一次長征相同的原則,即愛國主義,強有力的領導、勇敢、不屈不撓、獻身精神、合作精神、魄力和犧牲精神,”圖爾克説。

  斯諾一生心繫中國共産黨和共産黨領導的新中國。即便是在受到迫害不得不客居歐洲,他依然給在美國的朋友寫信,鼓勵他們到中國去。

  “斯諾用他的報道和著作告訴美國人民,中華民族是自豪、聰明、高效的民族,”希爾説,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有相似的特點:勤奮,吃苦耐勞,熱愛藝術和音樂,“我們之間的共同之處大於分歧”。

  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影響了很多中國人,也為很多美國人了解中國共産黨和紅軍長征打開了一扇窗。(徐靜 何險峰)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