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大量貨幣未進入實體經濟,去哪了?

2016年08月18日 06:13:58  來源:光明網
字號:    

  【閱讀提示】發改委:下半年價格運作將呈穩中偏弱態勢

大量貨幣未進入實體經濟,去哪了?

  光明網評論員:昨天(8月16日)有媒體報道説,國家發改委對今年上半年市場價格走勢作出了評估。國家發改委認為,今年上半年,價格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CPI)平均漲幅為2.1%,生産者出廠價格(PPI)平均跌幅為3.9%,均處於合理區間。價格改革向縱深邁進,但後期價格運作的外部環境錯綜複雜,不確定性仍然較強。

  許多媒體注意到了這份長約3000字的報告後半部分中有這樣一句話:“國內儘管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但大量貨幣並未進入實體經濟,新增融資很大部分用於償還債務,社會資金主要進入金融屬性強的部分商品。”這,也許就是上述所謂“後期價格運作的外部環境錯綜複雜,不確定性仍然較強”的由來吧。

  大量貨幣並未進入實體經濟,去哪了?國家發改委報告中即可找到答案。新增融資的大部分用於還債,社會資金主要用於購買投資和投機性強部分商品,這不僅對價格運作形成了挑戰,也對現行貨幣政策形成了挑戰。如果寬鬆貨幣政策以及不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結果是“大量貨幣並未進入實體經濟”,那麼,“流動性陷阱”的出現就並非是小概率事件。這也正是貨幣環境既松不得、又緊不得的兩難肇因。

  從當前情況看,由於資金流向不理想,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風險,已經愈發捂緊了自己的錢袋子,出現了惜貸現象。惜貸,是實體經濟下行或不景氣的貨幣反映。銀行惜貸與實體經濟下行或不景氣互為因果,一旦形成互動關係,銀行就會把錢袋子捂得越來越緊,實體經濟也會因此而越來越不景氣。當下的銀行惜貸,已為剛剛發佈的7月貨幣信貸數據所證實。上週五,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M2(廣義貨幣)同比增速下降至10.2%。

  針對這一數據引發的市場反應,央行有關官員出面解釋説,今年以來的貨幣信貸增長並不慢,(貨幣信貸)數據有一些特殊因素,將這些因素排除後,信貸規模在總體上仍基本正常。用央行調查統計司相關官員的話説,7月份M2增速比較低,是因為去年7月份股市波動大,有較多資金注入股市,這就導致近幾個月M2同比數據有些“失真”,不代表真實增速,若去掉這一因素,7月M2增速就不是10.2%,而是11%,且隨著基數效應逐步消失,8月份和9月份M2同比增速將有所回升。

  當然,在追問大量貨幣去哪了的問題時,7月份的房貸數據在某種意義上可回答這一問題。相關數據顯示,在7月份的4636億元新增貸款中,幾乎全部都是住戶貸款尤其是個人住房貸款,不過,非金融企業貸款卻在同時減少了26億元。這個數據,加上7月份M1(狹義貨幣)同比增長25.4%,達到2010年6月以來最高點,M1與M2的“剪刀差”擴大到了15.2個百分點,這就讓人擔心“流動性陷阱”是否已然形成。由M1增速空前上升的現實,説明許多資金成為企業活期存款。

  國家發改委的報告以及上述相關官員的解釋説明,M2同比增速下降、M1與M2“剪刀差”的擴大等數據是否可以等同於“流動性陷阱”的出現,現在仍存爭議。不過,流動性寬鬆和經濟下行或不景氣同時存在,也是有目共睹。流動性寬鬆和經濟下行或不景氣同時存在,為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調整帶來了難題。

  “流動性陷阱”實際上就是貨幣政策的陷阱。流動性強,資金流向金融性強的資産,因此而使寬鬆的貨幣政策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只要市場需求不旺,貨幣政策的局限性就會越來越大。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