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兒科為何這麼擠?醫生收入低壓力大沒人願意幹

2016年08月17日 06:38:06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字號:    

  兒科為何這麼擠?醫生收入低壓力大沒人願意幹

  兒童醫院等候的長隊。廣州日報記者 喬軍偉 攝 (資料圖片)

  兒科為何這麼擠?醫生收入低壓力大沒人願意幹

  “多病”男嬰從汕頭乘“空中120”到廣州接受治療。廣州日報記者 喬軍偉 攝 (資料圖片)

  兒科為何這麼擠?醫生收入低壓力大沒人願意幹

  省醫航空救援垂危男嬰。

  原標題:兒科為何這麼擠

  “一個上午兩台支氣管異物的緊急手術,連續幾天,天天收到要上呼吸機的孩子,我們的‘老總’(住院總醫師)重感冒好幾天了,嗓子啞了也不敢請假,人手不夠啊,病了也得上。”這是廣州一家三甲醫院兒科主任近日發在朋友圈的一段話。

  人手不足,每個醫生都在超負荷工作,收入低,壓力大……這些並非一兩家醫院兒科的個別現象,而是目前廣州乃至廣東全省兒科的現狀。

  數據顯示,廣東全省目前只有4家兒童專科醫院,三成以上綜合醫院未設立兒科,每千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僅為0.53人,距離國家的目標值至少還有2000 人的缺口。全省兒科醫生每天負擔的診療人次為24.5,工作量位居各科之首。隨著二孩時代的到來,兒科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將會日益突出。

  記者從廣州市衛計委了解到,廣州市委在今年初制訂“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就已提出加強兒科建設的要求。廣州市衛計委隨後啟動制定所有計劃的工作,有些目前已付諸實施,有些政策性強或涉及面廣的措施、政策文件還在徵求各方意見中。

  文/廣州日報記者黎蘅、翁淑賢、任珊珊 通訊員李紹斌、王海芳、江瀾、許咏怡

  矛盾

  時間寶貴

  慘被浪費

  在綜合醫院,兒科診室所在的樓層往往是整棟大樓最嘈雜、最擁擠之處。一走進兒科門診,嬰幼兒的哭聲、家長呵斥孩子亂跑的聲音、甚至是與醫護人員爭執的聲 音,讓人心煩意亂。越秀區一家三甲醫院的兒科主任説,兒科門診之所以顯得環境嘈雜,不能都歸咎於孩子的哭鬧。他説,孩子就診,“陪診團”的陣容要比成人強 大許多:常常是“一拖四”,爸爸媽媽連同爺爺奶奶,有時甚至會出現“一拖六”的局面,外公外婆也在一旁伺候,一下子把診室塞得滿滿噹噹,人聲嘈雜。

  “80後”晉陞父母之後,有一部分年輕父母在看病時沒有主見,要聽爺爺奶奶的意見,而爺爺奶奶在知識、觀念上相對滯後,或者比較保守,在遵循醫囑方面“太有主見”,這讓醫生與家屬溝通起來相當費勁。

  “我們一看到陣容強大的‘陪診團’就頭皮發麻,這意味著溝通的時間要大大增加。”某醫院兒童呼吸專科黃醫生説,有一次遇到一個一歲半的支氣管哮喘患兒, 要做霧化吸入治療,霧化藥裏有一種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質激素,孩子父母還沒表示意見,奶奶便大聲反對:“激素會影響孩子發育,不能用!”過了一週 來復診,孩子病情控制不盡如人意,等奶奶出門繳費時,孩子媽媽尷尬地告訴黃醫生“奶奶不讓我們做霧化,只準吃藥。”

  搶到了號

  失約遲到

  另一方面,儘管兒科就診資源緊張,家長為搶號必須使出“洪荒之力”,費盡週折,然而,一旦搶到了號,在就診時卻常出現失約、遲到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加劇了兒科門診的擁擠程度。

  “以我們科室為例,上午10點之前最容易失約,家長姍姍來遲,大約能佔到50%~70%。下午開診的頭一個小時,3點半之前也是遲到的高峰。”中山大學 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主任、著名兒童血液病專家方建培教授指出,家長們遲到的原因無一例外歸結為“孩子起晚了”帶孩子就診非常辛苦,情有可原,但這導致兒科 醫生不能準時開診,10點以前空等病人,10點以後,“過號”的家長扎堆就診,影響了正常的預約就診秩序,不僅損害了準時就診患者的利益,也導致兒科醫生 幾乎每天都要超時加班。

  廣州日報記者獲悉,有的醫院的兒科採取遲到者需等候三至五人後再就診,但有一些年輕家長自認委屈,強行插隊,常常與醫務人員發生爭執。目前,有醫院正在醞釀推行“過號作廢”,希望通過此舉來引導家長守規則,嚴格按照預約的時間段就醫。

  外地患兒佔用資源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外地患者多也是造成兒科資源緊張的原因之一,而且這些外地患者大多數病情比較重。

  廣州多家醫院兒科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的住院病人中,外地患者最少佔了1/3。“首先是因為廣州集中了全省絕大多數的兒科優質資源,基層醫院解決不了 的疑難雜症,家長只好往廣州跑。其次一些農村邊遠地區家長的保健和健康常識比較落後,孩子在發病的早期沒有得到及時發現,有些則是延誤了治療,結果病情越 拖越嚴重。”

  急診分級

  家長鼓噪

  去年以來,三甲綜合醫院停開兒科急診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來。廣州日報記者獲悉,受人手緊張影響,廣州有幾家醫院至今沒有恢復兒科急診。

  “實際上,兒科急診接診的孩子,真正屬於急危重症範疇的不到三成。”黃醫生表示,在停開兒科急診的醫院,屬於急危重症的患兒到了醫院,治療沒有受到影響,“停開急診,擋住的是普通感冒發燒的孩子。”

  方建培指出,該院兒科急診採取紅、黃、綠、藍分級,紅色是需要馬上處理的急危重症患者,黃色是病情較為嚴重、需要優先處理的患者,綠色則屬於病情不嚴重、可以等候的患者,藍色則排在最後。

  方建培説,以較為高發的兒童哮喘為例,如果急性發作,就會被列入黃級,優先就診;而孩子病情穩定,只是臨時需要到醫院開藥,則會根據當天急診就診情況,被列入綠級或者藍級,通常要等醫生處理完前面級別的病人才能接診,高峰時段可能至少要等一兩個小時。

  “列入藍級的患兒,有不少屬於家長下班才有空帶來開藥的普通疾病。”方建培説,孩子是家長的掌中寶,有些家長不理解,覺得自己等了那麼久,“前面老是有病人來插隊”,出於疼惜孩子的心理就會跟醫務人員爭吵。

  方建培説,醫院會盡力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儘量為家長提供一些科普知識和改善就診環境,也希望年輕家長能主動學習,了解疾病就診的規律,體諒醫務人員。

  嚴格限號

  保證品質

  兒科醫生的緊缺,一旦遇到了流感、手足口等疾病的發病高峰期就會更加明顯。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廣州的三甲公立醫院基本上都開設了24小時的兒科急診服務,但一遇上流感高峰,所有醫院兒科開足馬力都難以應付人們的就診需求。廣醫 三院兒科的劉醫生告訴記者,在今年春季的一次流感高峰期,他們每位出兒科急診的醫生一個班起碼要看100多個患兒,“中間根本不敢喝水,因為沒時間上廁 所,一個班下來,嗓子都冒出煙來了。”

  這 樣的工作量,醫療品質怎麼保障?廣醫二院兒科主任朱美華告訴記者,他們的對策是採取十分嚴格的限號措施,“一個專家門診限27個號,這樣才能保證每位患者 有7~8分鐘的問診時間,除非十分特殊的情況,否則一般都不加號。”因為我們有很多患者都是反覆的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的病人,“這些病一定要把原因搞清 楚治療效果才會好,而要弄清病因,就要預留充足的問診時間。”

  數據

  廣東差2000兒科醫生

  廣東省衛計委的統計表明,目前廣東兒科醫療資源的現狀不容樂觀。全省兒科醫療衛生資源供給機構總體不足,專科醫院缺乏,兒童專科醫院全省僅有4所,三成以上綜合醫院未設立兒科。

  在兒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上,目前全省兒科醫師一共10208人,佔醫師總量的4.6%,每千0~14歲兒童擁有兒科醫師0.53人。按照國家2020年 每千兒童擁有兒科執業(助理)醫師0.69名的目標值測算,廣東省至少需要增加2000名兒科醫師。但目前每年兒科專業研究生畢業人數僅為50人左右,再 加上兒科醫師流失嚴重,人員缺口相當大。

  另外,廣東省兒科床位的佔比也相對較低,目前每千名0~14歲兒童擁有兒科床位為1.93張,距離國家衛計委2020年每千兒童擁有兒科床位數2.2張的目標值存在約5000張的差距。

  去年6288萬人次急診

  兒科門急診總量逐年增長,2015年達6288.7萬人次,佔全省診療總量8.0%,較上年增長1.9%,漲幅高於全省平均水準(0.8%)。兒科醫師日均擔負診療人次為24.5,遠高於內科醫師(11.3)、外科醫師(6.3)和婦科醫師(11.1)。

  兒科住院總量也在持續增長,全省去年醫療機構兒科出院量達175.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

  值得注意的是,兒科住院病人具有費用低、用藥少、時間短等特點。2015年兒科患者平均住院5.7床日,低於全省醫院9.0床日的平均水準;每人平均住院費用4718.8元,低於全省醫院10531.1元的平均水準。

  此外,目前兒童住院主要集中在少數經濟發達城市二級以上的醫療機構,例如廣州、深圳和東莞等地的大醫院,以致這些地區的兒科服務資源更為緊張。相對於三 甲大醫院,一些基層醫院,尤其是社區醫院的兒科醫生更為緊缺,以致很多可以在基層醫療機構解決的兒科常見病、多發病也全部擠到了公立大醫院的兒科或兒童專 科醫院治療。

  出路

  完善市區救治網路

  廣州市作為人口基數大、流動人口多的特大型城市,近年來年分娩量均在22萬以上。新生寶寶不斷增多,外加省內外尋求優質醫療資源到廣州求診的患兒,就診量不斷攀升,兒科醫生如此缺乏,怎麼辦?

  記者從廣州市衛計委了解到,早在三年前,為應對兒科資源不足,廣州市就已實施母嬰安康行動計劃,構建新的區域危重孕産婦和兒童救治體系,從原來單一的市 級重症救治中心模式,改變為市、區二級聯動響應、專科專病對口轉診的模式。目前,市級危重症兒童救治機構由原來的1家增為4家,區級機構由原來的5家增為 8家,力求使全市重症救治機構的數量、空間佈局、服務能力與區域服務量、救治任務相匹配。

  孩子一生病,很多家長就會帶著往大醫院跑。造成市區大醫院兒科門診、急診“擠破頭”,而基層就診卻冷冷清清。要解決這一問題,提升基層醫院的兒科服務能 力勢在必行。為此,廣州市建立起城市大醫院對口幫扶基層醫療機構的産兒科的工作機制,培訓産兒科等醫護人員近6000名。同時由市、區兩級財政累計投入近 3400萬元,開展基層助産機構産科、兒科緊急救治基本設備配置及基層助産機構兒科專科建設項目。截至去年年底,已有63所基層助産機構開始産科、新生兒 科緊急救治基本設備配置,共配置設備757台。已有25所政府舉辦的基層助産機構開展兒科建設,共配置設備370台。

  優化整合多措並舉

  今年,為應對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高峰、解決兒科醫生缺乏等問題,廣州市啟動新一輪母嬰安康行動計劃,除繼續實施上述措施之外,還將優化整合産科兒科 的資源佈局,推動新建婦女兒童醫院或改擴建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挖掘綜合醫院兒科潛力,引導社會資本舉辦兒童醫院,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另外,廣州還將依託廣州醫科大學等醫學院校增設兒科專業,啟動兒科等緊缺醫療衛生人才建設專項計劃,穩定並充實婦幼醫療保健人才隊伍,並探索建立基於床位對兒科進行專項補助的補償機制,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保障人員待遇。

  而在引導就診方面,廣州市衛計委將推進兒科分級診療,試點兒科醫聯體,讓孩子有小病在家門口就能看得上,有需要的也能及時轉診到上一級的醫療機構得到有效治療。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