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上海發佈科創“十三五”規劃 專家解讀稱“抓産業、重原創”

2016年08月16日 14:54: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上海8月16日電 (鄭瑩瑩 韋柳)歷時2年多編制的《上海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16日出爐,內容既關注量子通信等科技“高大上”,又有食品醫療等民生需求,以期為上海在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碼”。

  “科技創新不是空中樓閣,是要依靠産業來發展的”,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杜德斌指出,上海科技創新最大優勢是傳統産業基礎。“汽車製造、船舶製造、大飛機……,如果上海抓住這些傳統産業,把科技創新做上去,就是上海最大的優勢,也是上海不同於深圳、北京的方面。”

  上海1843年開埠,20世紀30年代,“上海製造”不僅在中國市場上一枝獨秀,甚至遠銷東南亞、乃至歐美市場。而今,上海依舊搶佔先進製造業的高光舞臺,擁有中國商飛、上汽集團、上海振華重工、上海外高橋造船平臺等。且不同於紐約、倫敦等世界大都市,上海擁有更廣闊的郊區,佈局新能源、航太航空、海洋工程等,依託形成了新興産業型走廊。

  除了依託産業,“原創”也是該《規劃》的關鍵詞之一。本輪規劃第一次將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作為核心指標提出,表明瞭上海將在增強科技原創力方面的決心。根據《規劃》,到2020年,上海的全社會研發(R&D)經費支出佔全市生産總值(GDP)的比例達到4.0%左右,基礎研究經費支出佔全社會R&D經費支出比例達到10%左右。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指出,基礎研究和技術之間的轉換週期越來越短,上海要建科創中心,要在關鍵領域解決關鍵技術,“區別於單純的引進、整合,上海要成為科創中心,一定要有些原創的核心技術,來推動産業發展。”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朱春奎則認為,上海與北京最大的不同,就是北京還處於科技創新的創新階段,上海已經到了創新與擴散並重的階段,甚至逐步到擴散為主的階段,“只有這樣,才會有周圍強大經濟圈的崛起。”

  《規劃》指出,上海將以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戰略為契機,發揮上海科技創新的輻射、引領、示範、服務功能,拓展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新局面。(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