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延遲退休年輕人怎麼就業?人民日報刊文回應

2016年08月10日 10:21:5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原標題:延遲退休對青年就業影響小(新論)

  鄭東亮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0日 05 版)

  近來,社會對延遲退休年齡議論頗多,擔心延遲退休政策極大地影響就業。“老年人不退,不騰崗位,年輕人怎麼就業呢?”然而,只要認真研究分析延遲退休的制度設計,就能發現它對就業的影響沒人們想像中那麼大。

  從節奏上看,延遲退休將實行“小步慢走”而非“一步到位”,每年只延遲幾個月,影響人數非常有限,不會對勞動力需求産生大的衝擊,因此,對就業的總體影響小且緩和。

  更何況,延遲退休並非所有群體同步推行,而是從目前退休年齡相對偏低的群體開始逐步實施。這一政策的推出時機,實際上充分考慮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變化的狀況。從2012年開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逐步減少,2030年之後,減少幅度還將進一步加大。從2011年高峰期的9億多,減少到2050年的7億左右,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趨勢,顯然會和延遲退休對就業的影響,産生對衝效應。

  實際上,勞動力市場的新陳代謝,遠不是“老的不退休,年輕的別想進”。即使不實行延遲退休,有些行業、一些單位因為缺工,本來就有相當部分勞動者退而不休。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60—64歲的城鎮男性勞動者還在工作的有近1/3,且從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來呈提高趨勢。因此,從總量上看,即使延遲退休導致老年勞動力留在市場中,並不一定就會減少年輕人進入。

  老年勞動力和青年勞動力並非完全的替代關係,還存在互補關係。一些舊有的工作,年輕人未必“看得上”,同時也可能是“做不了”。這些領域的老年人退休了,不但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沒人做,甚至也會導致勞動力市場上的結構性短缺,使得一些工作沒有足夠的人能做。比如,我國健康醫療産業發展迅速,卻嚴重缺少醫生,缺少護理人員;還有一些工作沒有足夠的人願意去做,比如養老服務業。可見,延退佔用的就業崗位,和青年的就業願景重合度不一定很高。隨著技術進步、勞動生産率提高和産業結構調整,産生了許多適合青年進入的新行業或職業。在這個意義上講,青年的就業機會,主要還是決定於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以及青年群體的就業方向與能力。

  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勞動者的工作年限實際上被隱性地縮短了,這將導致社會總體勞動力資源減少更多。而漸進式的延遲退休,是維持“人口紅利”的一種方式。在産業結構提升、勞動條件改善的情況下,老年勞動者可勝任的工作崗位其實變多了,如果未老先退、能乾先休,這是對社會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對於勞動者而言,按照養老保險多繳多得的機制,退休金收入也不會有大的影響。

  我們也應該看到,延遲退休對大齡勞動者特別是技能單一的大齡女性勞動者就業,有一定影響。為此,我們需要開發更多的適合崗位,採取有針對性的就業扶持政策支援這些勞動者就業,同時加強對大齡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只有配套政策措施更完備,實施延遲退休政策的積極效益才能更好地釋放出來。

  (作者為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