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建棚子栽林子 農牧民過上好日子

2016年07月20日 14:40:3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本報蘭州7月19日電 (記者林治波、柴秋實)“以前在高寒山區種青稞,忙活一年溫飽都難。現在,我家在山下大棚裏種蔬菜,去年賺了10萬元。”受益於甘肅省武威市實施的“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工程,70歲的莫自福搬進天祝藏族自治縣南陽山片移民安置點,住上了敞亮的新居,嘗到了好日子的甜頭,“老寒腿也不疼了!”

  武威南部的祁連山區海拔高,氣候惡劣,交通困難,解決貧困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的成本高。同時,祁連山北坡是河西走廊內陸河水源涵養區、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突出矛盾,成為當地百姓脫貧奔小康的一大瓶頸。

  為徹底拔除“窮根”,2011年末起,武威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研、廣泛論證基礎上,部署實施生態移民工程,陸續將8.43萬名生活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區的貧困農牧民,移居到了適宜發展的川區。“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蓋房子,過上好日子。”武威市委負責人介紹,截至去年底,全市“下山入川”移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已達5000多元。

  搬遷資金從哪來?武威市整合使用易地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生態功能區補償等各類項目資金,截至去年累計投入49.42億元,建設一批移民新村的同時,也大幅減輕了移民的經濟負擔。

  致富産業咋發展?武威市堅持移民搬遷和産業發展同步規劃,示範推廣“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模式,幫助移民因地制宜發展生産。截至去年,各移民點累計建成設施農牧業4.52萬畝、特色林果業2.45萬畝、高效節水大田1.7萬畝。許多曾經久居深山的貧困群眾,在移民新居圓了致富夢。

  生態環境如何修復?武威堅持綠色發展,對已納入整村整組搬遷規劃的23個建制村,一律不再安排基礎設施項目和設施農牧業項目;統一規劃安置留居山區的農戶,引導其改變放養方式,發展設施農牧業,減少自然保護區內的人類活動。迄今,遷出區累計退出草原、林地、耕地80多萬畝,恢復生態用地72萬畝,恢復水源涵養林5.2萬畝。(相關報道見第六版)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20日 01 版)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