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哲學社會科學的“生命之源”(思想縱橫)

2016年07月15日 10:45:4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兩個不可替代”,緣于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於其“生命之源”是人民。

  縱觀我們黨成立以來的歷史,黨領導下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始終與人民息息相關,它從一開始就以人民和人民的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李大釗説過,來自於人民的輿論才是真正的輿論,代表了社會的真實感情。李大釗的許多文章,如《學生問題》《再論問題與主義》等,都建立在對人民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哲學社會科學始終堅持服務人民、造福人民。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自然科學從技術和物質上推動國家長足進步;而哲學社會科學不但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而且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方法論,助推自然科學和人類社會發展,發揮為人民服務、為黨和國家事業服務的重大作用。

  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也不例外。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堅持研究為了人民,這樣才能有所作為;如果脫離人民這一“源頭”,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和生命力。毛澤東同志説過,“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為什麼人的問題,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導向性、原則性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於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其實,不僅文學創作和文藝研究是這樣,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新聞學等研究也概莫能外,都需要研究者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説實話,讓研究成果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以更好地服務人民。

  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就應以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研究課題來自“時代聲音”,研究過程吸納公眾參與、廣泛聽取民意,研究成果服務於最廣大人民,這樣的研究才會有價值,才能得民心、順民意。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並不是一片“凈土”,會受到權力、金錢等的誘惑,研究什麼、主張什麼、鞭撻什麼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檢驗的標準只能是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千萬不能以犧牲人民利益而謀一己之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還要尊重現實國情、把握時代特徵。今天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我國的發展早已超越西方理論的概念和範疇,不能在西方的故紙堆裏找答案、尋路徑。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從中國人民的具體實踐中汲取養分,用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和知識回應時代,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影響世界。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