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南海仲裁鬧劇今日出結果 美媒猜測中國三種反應

2016年07月12日 06:32:2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2016年7月12日,本應是普通的一天,但南海仲裁案結果的出爐卻讓這一天在世界輿論眼中變得“很不尋常”。儘管中國已明確表示不接受、不承認裁決,但面對這場鬧劇可能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國際輿論還是一片擔憂。《澳大利亞人報》11日稱,亞洲屏住呼吸等待南海裁決,結果可能引發“自俄羅斯出兵克裏米亞以來對國際秩序的最大考驗”。除了裁決結果,外界最關注的是中國、菲律賓和美國三 方將作何反應,有外媒羅列出中國從“溫和”到“強硬”的一系列回應“選項”。美國雖然不是直接當事方,但誰都清楚,一心扮演“南海警察”角色的山姆大叔才 是爭端背後的最大推手。美聯社宣稱,不僅關乎島礁和水域主權,南海糾紛成了“中國挑戰美國主導的亞洲戰略秩序的試驗場”。不管華盛頓怎麼想,有一點可以確 認,中國不可能為了“照顧”美國的想法在主權問題上讓步。被美國等國家寄予厚望的仲裁節點過後,南海局勢會何去何從?

  仲裁會引發“衝突風暴”?

  “海上的巨大風險:菲律賓VS中國”,《雪梨先驅晨報》11日稱,南海仲裁庭即將就南海爭 議水域的一些重大問題作出裁決,這是目前全球政治中最受關注的決定之一。這也正是澳大利亞所擔心的時刻:中美之間的爭鬥或最終演變成為一場風暴。美國一直 急於確保裁決結果得到盡可能多的宣傳,中國則在上週報之以海軍演習和蔑視。《澳大利亞人報》稱,南海仲裁結果出爐之際,亞洲將屏住呼吸。每年世界商船運輸 一半要通過南海。近來,中國海軍在西沙群島附近舉行演習,而美國“斯特西姆”號、“斯普魯恩斯”號驅逐艦則在中國控制的黃岩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附近駛 過。在北京工作的分析師湯姆米勒稱,“裁決預計將更清晰地劃出潛在的戰線。”中方表示,無論仲裁案最終結果如何,中方都不會接受和承認。中國外長王毅稱 之為“一場鬧劇”。

  上月29日,菲律賓單方面狀告中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書記處發佈消息稱,將於海牙當地時間 7月12日11時左右正式公佈裁決結果。7月12日由此成為國際媒體眼中的“大日子”。《紐約時報》11日稱,對於將於週二出爐的仲裁判決,中國反對的鼓 點越敲越響。北京如何回應仲裁結果可能塑造在一個越來越危險的熱點地區的大國關係。仲裁的出爐正值美國在該地區加強軍事存在,華盛頓試圖引領世界輿論向中 國施壓、逼中國就範之際。

  英國《金 融時報》稱,不利於中國的裁決可能會加劇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美國常態化地派遣海軍艦艇前往南海的一些中國“人造島嶼”附近,強化“航行自由”。如果仲裁 庭支援菲律賓在仲裁請求中的主張,可能會宣告“九段線”實際上是非法的,或者要求中國澄清“九段線”的法理基礎。北京拒絕這麼做,稱中國對南海的主權要求 是基於歷史先例。英國《倫敦金融城晨報》甚至以“南海是發出1914年不安回聲的火藥桶”為題稱,如果美國和中國能夠管控它們在亞洲的地緣競爭,一切都沒 有問題;如果管控不好,一場“升級版的一戰”完全有可能。

  “最近外界對南海仲裁的關注度很高,有的猜測甚至離譜,説明大家都很關心南海局 勢。”中國海南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許森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維護國家利益有很多手段,軍事對抗只是其中一個選項,不是南海問題的全部。中國 已經明確拒絕仲裁,仲裁結果對我們在南海的政策、主權沒有任何意義。

  “中方對於這個東西的立場實際上你不用等到明天,你從2013年一開始就已經知道 了。”11日在記者會上,被問到仲裁結果出爐後“中方會以多快的速度作出回應”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我們根本不承認、也絕對不會接受這樣一個 非法的、完全違背了國際法的這麼一個單方面提起來的所謂的仲裁案。” 陸慷還表示,近期又有很多國家公開表態支援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在這樣的一個事實面前,個別仍在試圖拿所謂仲裁案抹黑中國的國家已經很難再以國際社 會自居,已經很難再以國際法代言人自居,已經很難再稱中國是所謂自我孤立了。”

  輿論戰一直持續到最後一刻。美聯社稱,直到12日仲裁案裁決之前,華盛頓和北京都 在大力爭取對本國立場的支援。美國一直在西方和部分亞洲國家施加影響,要求增加對中國遵守仲裁的外交壓力。中國堅稱不受仲裁約束,通過爭取主要為非洲和中 東國家的支援進行反擊。法新社稱,少數菲律賓人11日到中國駐馬尼拉大使館外抗議,受“Brexit”(英國脫歐)的啟發,一些人在社交網路上要求中國從 南海“CHexit”(意為中國撤出)。英國廣播公司稱,中國正加大輿論攻勢,除了官方媒體發文譴責菲律賓和美國,中國的外交官們也在全球各地的當地媒體 上發表署名文章重申中國立場。即使遠在千里之外,與南海仲裁毫無干係的塞普勒斯也有了中國外交官的署名文章。

  美媒猜測中國三種反應

  面對自己不承認的仲裁結果,中國會如何反應?英國《衛報》11日稱,外界普遍預計仲裁結果將有利於馬尼拉,這可能引發北京的憤怒和抗議,反應的激烈程度將決定於裁決的力度和細節。雪梨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學者湯斯恩德説,北京將以憤怒言辭回應仲裁庭的任何批評,並可能加強在其控制的島礁上的軍事力量作為一種蔑視行為,“但不可能以軍事上危險的方式出擊”。

  “北京的南海選擇,從溫和到強硬”,美國彭博社11日列出中國的“三種不同選 擇”。溫和回應:中國外交部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表示中方不接受判決,或者説將完全無視其所謂判決;進一步擴展輿論戰,強調60多個國家支援中方南海立 場;暫停在南沙群島新建軍事設施。比較強硬回應:比如宣佈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要求商業飛機和軍機提前通報飛行計劃;加大海警和軍艦巡邏力度,封鎖“坐 灘”仁愛礁的菲方艦艇補給;退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強硬回應:中方開始在黃岩島建設人造設施,在島上部署雷達、飛機和導彈能直接覆蓋馬尼拉和美軍使用的菲律賓基地;在擴建島礁上部署攻擊性導彈系統和軍隊;將仁愛礁“坐灘”的菲方軍艦拖走。

  彭博社稱,美方把自己定位為這片水域的警察。如果中國採取強硬回應,將令美國陷入 困難境地。美國防長卡特6月曾表示,若中方在黃岩島實施建設,美方將採取行動。不過美方此前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區並沒有對所謂“越過紅線的行動”採取足夠回 應,畢竟美方在遠離本國海岸線數千英里的地方打起來並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紐約時報》稱,美國作為本地區主導性的軍事大國,可能利用仲裁決定來證明其更多 的海軍巡邏是正當的,爭取新的盟友,給老盟友更多支援,並爭取世界輿論反對北京的行為。

  “不論如何回應,毫無疑問中國對南海主權寸步不讓。”許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 示,中國已為維護南海和平盡了最大努力,中國完全有能力掌控南海局勢,這些年正是因為顧忌到其他國家,力爭和平解決爭端問題才沒有採取激進行動。南海仲裁 之後,不要光看中國的態度,美國、菲律賓、越南等國的反應也很重要。中國也會根據它們的行動採取相應措施。

  一名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和平穩定的周邊安全環境對當前仍處於 發展和上升階段的中國來説至關重要,美國現在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打斷中國的發展勢頭。不讓美國的戰略謀劃得逞,應該是最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仲裁結果出爐 後,美國如果採取過分手段,比如搞南海聯合巡航,那我們就可以宣佈南海防空識別區。“我們的南海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效,現在應該是見招拆招,切忌亂出 招。”

  日本攛掇G7發聲明

  對美國的挑撥和雙重標準,國際社會看得很清。《雪梨先驅晨報》稱,美國故意煽起對 裁決的預期,儘管如此,裁決並不會結束南海僵局。中國誓言無視裁決,並大力爭取自己的國際支援者。美國強調通過“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解決爭端,但美國自 身卻沒有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削弱了華盛頓的領導。根據公約,中國有權排除仲裁,正如澳大利亞在與東帝汶的海上邊界爭端中所做的那樣。

  新德里觀察者研究基金會網路倡議負責人阿倫莫漢蘇庫馬爾11日在美國《連線》 雜誌網站撰文説,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對美國並不像前任阿基諾三世那樣有感情,菲方已經認識到以法律手段升級與中國的政治爭端的愚蠢。在裁決前數日,杜特 爾特尋求“儘早與中國直接對話”。仲裁對北京而言也許是一個挫折,但不會讓雙方關係惡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嚴重破壞地區穩定。正如中國前外交官戴秉國日前 在華盛頓指出的那樣,正是美國將領麥克阿瑟在二戰後幫助中國收復南沙群島。如果説當時的政治需要促使美國支援中國,現在它正推動菲律賓與北京對抗,而這是 馬尼拉難以承受的。

  不管菲律賓新政府的政策會不會變,美國始終有一個“鐵桿跟班”——日本。新加坡《海 峽時報》11日稱,作為安倍政府“先發制人外交”的一部分,日本正試圖讓七國集團就南海仲裁結果發表聯合聲明。日本媒體報道稱,G7預計將發表聲明,這將 是4月份以來該組織第三次就海上安全發表聲明,以向北京施壓。日本不是南海聲索國,但將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力量視作威脅。日本和平與安全研究所所長西原雅 史説,東京作為今年G7峰會輪值主席國正努力促使“G7與東南亞盟國達成一致”,“在G7峰會前,一些歐洲國家對南海問題並沒有什麼興趣,但此後他們開始 加大關注”。

  [環球時報駐菲律賓、英國、德國特約記者 付強 孫微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甄翔 魏輝]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