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習近平“兩山論”定心 地方實踐正心:生態、脫貧可兼得

2016年07月09日 13:10:11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2016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省考察調研,首站來到伊春市。資料圖

  中國青年網貴陽7月9日電(記者 開可)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是何關係?保護生態是否就意味著當地以生態資源為生的老百姓要放棄主業成為“無業遊民”,是否就意味著返貧、致貧?

  這些問題指向一個核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能否兼得。而這也是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談及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時關注的焦點。主政地方時,他就曾對此“號脈”。在2005年8月24日《之江新語》欄目中,他寫道:“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在對多地的考察中,也不斷以“兩山論”定主基調,明確各地區綠色發展方向。

  對此,在7月8日舉行的生態文明貴州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生態福利與美麗中國”主題論壇討論上,與會嘉賓學者的結論非常一致:將生態保護和精準扶貧相結合,將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來自地方的實踐也表明,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絕非對立、確可兼得。

  生態大作用 扶貧新出路

  2015年,習近平在貴州考察時,明確提出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如今,多彩貴州、生態貴州建設已經初見成效。每年在貴州舉辦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已經發展成為政府、企業、專家、學者等多方參與、共建共用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探索和經驗交流的重要平臺。

  生態福利與美麗中國論壇于7月8日上午在貴陽召開。此論壇是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日程之一。中國青年網記者 開可 攝

  在“生態福利與美麗中國”論壇上,多位嘉賓學者都談到了要將生態保護和扶貧結合起來。如此一來,保護綠水青山不僅不會致貧,還可以幫助脫貧。

  “堅持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並重,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通過實施生態補償、增加轉移支付等方式,不斷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品質,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全國人大常委、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龔建明如是説。

  今年5月,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曾參觀伊春生態經濟開發區規劃展示廳。依託當地林業,木耳、蘑菇、木雕等産品豐富。為此,習近平強調黑龍江的冰山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正如國家林業局總經濟師張鴻文在論壇所提,對林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供給方的改革,不僅可以為公眾提供生態福利,還可以就地解決一部分的富餘勞動力。“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等綠色富民産業,擴大林産品有效供給,吸納有勞動能力的人口轉成護林員,實現穩定就業和脫貧。”張鴻文説。

  而據張鴻文介紹,力爭到“十三五”末,我國完成營造林5億畝,森林撫育6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森林蓄積量達到165億立方米,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達到15萬億元,林業年旅遊休閒突破25億人次,林業産業總産值達到9萬億元。發展林業養老、林下經濟等産業,形成産業鏈,在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方面大有可為。

  “堅持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並重,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通過實施生態補償、增加轉移支付等方式,不斷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品質,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脫貧。”龔建明建議道。

  他提出國家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項目要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準。而且要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此外,還可以結合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創新生態資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

  地方實踐見成效 生態經濟效益能雙贏

  2014年,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2015年新年伊始,習近平在雲南考察,專程了解洱海濕地生態保護情況時強調,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再次用“眼睛”和“生命”為喻,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實際上,保護綠水青山、又為當地百姓謀福利的實踐已在內蒙古等地進行了實踐。據介紹,內蒙古的貧困旗縣、貧困人口大多分佈在乾旱半乾旱、荒漠化沙化嚴重地區。治沙與減貧同時狠抓已經成為當地人發展中根深蒂固的理念。

  據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玉明介紹,內蒙古當地正在實踐著兩條路。對於“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區,實行扶貧移民搬遷。既解決當地民眾的脫貧問題,又促進了沙區生態恢復。同時,大力發展沙産業、草産業,把防沙治沙、生態治理恢復與發展沙草産業、促進農牧民脫貧致富有機結合起來,動員企業和社會力量,在庫布其沙漠、科爾沁沙地等重點區域,探索實踐多種模式的治沙扶貧模式,走出了治沙與治窮共贏的路子。

  數據顯示,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全區共減少貧困人口178萬人,僅沙區就減貧82萬人,幾乎佔據一半。

  而在寧夏,在對生態脆弱區域和生態脆弱的貧困區治理中,當地將生態治理融入到區域性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將生態治理與扶貧開發結合起來。將不適宜於居住地方的居民搬遷,對生態移民遷出去的土地,全部收歸國有進行大面積的生態修復。據統計,“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期間,寧夏生態移民達35萬人。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