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習近平2016年上半年調研凸顯改革創新兩大主線

2016年07月09日 09:56: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7月9日電 (記者 梁曉輝)全面深化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創新發展,是引領中國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進入下半程時,回顧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2016年上半年的調研路徑和系列講話,人們可以清晰看到改革和創新這兩條貫穿始終的主線。

  “地方是推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五次會議上,習近平如是強調地方在改革中的作用。事實上,對地方改革的重視,一直貫穿于習近平的國內調研路徑。今年上半年,習近平先後去到重慶、安徽、黑龍江調研考察,並各有側重地強調落實改革任務。

  在經濟增速亮眼的重慶,習近平強調,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産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在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安徽小崗村,習近平強調,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係。

  在經濟轉型壓力較大的黑龍江,習近平強調,要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發展環境,闖出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新路。黑龍江轉方式調結構任務艱巨,要著力優化産業結構,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認為,研究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是習近平治國理政貫穿始終的主題之一。習近平的調研路徑,既涵蓋中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也關照經濟轉型壓力較大的地區,更去到具有改革象徵意義的地方,“是一條以改革為主線的調研之路,傳遞出改革開放矢志不渝,攻堅克難決不止步的鮮明信號”。

  創新發展,是位於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的關鍵要素,“也是貫穿習近平國內調研的另一條主線”,戴焰軍説。

  在重慶,習近平指出,地方抓改革、推改革,一方面要落實好黨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務,一方面要搞好探索創新。

  在安徽,習近平強調,廣大知識分子要增強創新意識,把握創新特點,遵循創新規律,既奇思妙想、“無中生有”,又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甘於“十年磨一劍”,在尊重個人創造的同時注重發揮集體攻關的優勢。

  在黑龍江,習近平亦指出,要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強化創新鏈和産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創新鏈和資金鏈對接,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

  調研之外,在多個場合的講話中,習近平亦強調大力創新。

  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指出創新的重要性: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如果不能及時研究、提出、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理論就會蒼白無力,哲學社會科學就會‘肌無力’。”

  在黨的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創新從根本上説,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跟上時代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戴焰軍表示。他認為,習近平在調研和系列講話中幾乎方方面面都講創新,既從正面講創新的好處,也警醒世人不創新就跟不上發展的要求。“是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體現。”(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