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大氣十條”中期報告:北京PM2.5下降不足1/3

2016年07月06日 07:00:03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原標題:北京完成PM2.5改善目標不足1/3

  昨天,中國工程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稱“大氣十條”)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發佈。報告顯示,“大氣十條”實施3年來,全國城市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等指標呈下降趨勢,總體預期能夠實現空氣品質改善目標。但環境空氣品質形勢依然嚴峻。北京PM2.5年均濃度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3年時間僅完成了改善目標的30%,要實現2017年PM2.5年均濃度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最終目標極具挑戰。

  京華時報記者賈婷

  □發佈

  7省份PM10年均濃度不降反升

  2013年9月,國務院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10條35項重點任務措施,明確要求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中國工程院自2015年12月起組織50余位相關領域院士和專家,全面評估“大氣十條”實施三年來環保部和各地政府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厘清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針對性建議。

  報告顯示,大多數城市重污染天數減少。但冬季重污染問題突出,重點區域大氣臭氧污染問題顯現。遼寧、吉林、河南、湖北、陜西、甘肅和寧夏7個省份PM10年均濃度有所上升。

  北京PM2.5濃度下降不足三分之一

  北京在“大氣十條”實施的近三年中,PM2.5年均濃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雖有明顯改善,但僅佔下降目標的30%,要達到“大氣十條”規定的2017年年均濃度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標,意味著在2016、2017兩年內北京需每年下降10微克/立方米。這就需要北京採取多種措施,聯合周邊省份才有可能完成這一艱巨任務。

  報告指出,2015年12月兩次啟動紅色預警使重污染期間北京市PM2.5日均濃度下降17%至25%,在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20%左右的濃度削減可能使PM2.5濃度降低100μg/m3以上,這意味著,做好預報預警工作,並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能夠有效降低PM2.5濃度峰值。

  超四成重污染天集中京津冀及周邊

  據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介紹,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是全國重污染天氣高發地區,佔全國總天次的44.1%。

  報告顯示,京津冀地區2014、2015年污染氣象條件狀況相對2013年分別轉差約17%、12%,長三角地區轉差約6%和1%,珠三角和成渝地區污染氣象條件狀況變化不大。氣象條件狀況在“大氣十條”實施過程中沒有對空氣品質的改善起到“助推”作用,在京津冀等重點地區甚至起到了不利作用。

  報告認為,重污染天氣的出現是不利氣象條件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共同作用的結果,重污染應急措施只是治標的方法,要從源頭消滅重污染天氣,核心在於大幅度降低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

  超六成重度及以上污染發生在冬季

  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73個城市空氣品質達標,佔21.6%;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3.3%,重度及以上污染佔3.2%,其中67.4%發生在冬季。

  評估表明,降低全年大氣PM2.5濃度的關鍵是減少冬季燃煤取暖污染排放,北京地區則除了減少冬季南部“2+4地區”的散煤燃燒,還應協同周邊杜絕/減少秋季秸稈燃燒。

  專家組指出,要實施冬季供暖地區應優化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編制技術體系和相關制度,實現對城市重污染應急預案的科學制訂、動態評估和持續優化。加大冬季污染防治力度,如制定針對冬季污染防治法規,對重點污染源排放實施季節性排放限值,優化工業生産過程,對生産流程進行優化調整。

  □追問

  1 改善PM2.5濃度北京還需哪些努力?

  計劃18個月完成北京南四區及保定廊坊煤改電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介紹,未來兩年北京須下大決心、採取多項措施破解大氣污染防治中若干難題。重點破解冬季採暖燃煤散燒頑疾,針對北京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地區以及南四區(豐臺、房山、通州、大興),採用煤改電和冬季特別電價等措施,解決冬季居民採暖。在未來18個月內,對榮烏高速公路以南的北京南四區及保定、廊坊近8600平方公里的範圍進行煤改電,這一舉措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援,時間之短、任務之重在世界範圍內都屬難題。

  其次,要重點推進北京南四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嚴控揚塵污染,基本淘汰南四區燃煤鍋爐,優先啟動南四區民用散煤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儘快完成南四區污染小企業退出。

  另外,北京市近三年的黃標車淘汰分別貢獻了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減排量的71%和16%。雖然在機動車污染防治方面在全國起到了引領作用,但是機動車保有量大、行駛狀況不佳等問題導致機動車污染排放壓力依然很大,需建立和完善非道路移動源的大氣污染排放控制體系。

  同時,北京大氣臭氧污染問題十分嚴峻,需要科學確定北京市VOCs與NOx的協同減排策略,推進PM2.5和臭氧的聯合控制。

  2 如何有效降低京津冀地區污染排放?

  劃“工業錯峰生産區”保定廊坊將增PM2.5指標

  專家指出,要儘快率先啟動《京津冀環境綜合整治重大工程》大氣部分,深入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嚴格控制北京周邊傳輸通道上的污染排放,嚴控周邊地區高架點源,在京津冀地區劃定“工業錯峰生産區”。

  同時,增加對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供應額度,採用煤改氣、煤改電等方式對北京周邊傳輸通道地區的工業用煤和散煤進行替代。針對保定、廊坊等北京周邊城市,除“大氣十條”規定的PM2.5下降比例目標外,增加PM2.5年均濃度目標。

  3 “大氣十條”還有哪些指標有待完善?

  民用散煤清潔化利用不足將是下一階段治污重點

  專家組指出,在“大氣十條”落實過程中,民用散煤清潔利用的落實力度相對其他措施不足,然而民用部門的顆粒物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巨大,推動民用散煤清潔化利用應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其次,現階段“大氣十條”的配套措施針對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控制較少,全國的VOCs排放依然呈現增長態勢。VOCs作為臭氧和PM2.5的重要前體物,其排放量的控制將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此外,“大氣十條”中基本未涉及針對氨排放控制的措施,由於牲畜養殖和肥料使用量的增加,2013年以來,全國氨排放量穩中有升。氨排放同樣是大氣細顆粒物的重要前體物,其排放量的增加有可能抵消其他措施的減排效果,因此未來應加強對氨排放的控制。

  4 發現了哪些新的污染問題?

  全國範圍內臭氧濃度攀升夏季顯現明顯

  報告顯示,全國範圍內夏季臭氧濃度的攀升給我國大氣污染的進一步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長三角、成渝和中西部地區夏季臭氧超標已經達到了不容忽視程度。

  2015年,全國74個重點城市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第90百分位數最高值出現在北京,高達203微克/立方米,給夏季北京空氣污染治理帶來了新的壓力。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士張遠航指出,降低大氣中揮發性有機物濃度,是降低全國大氣臭氧濃度的重要途徑,而北京還需同時大幅度削減氮氧化物排放。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