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災難考驗一切政績

2016年07月04日 11:20:09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光明網評論員:武漢突發特大洪水。

  湖北梅雨期第四輪強降水天氣,已造成湖北包括武漢在內16市53縣的近三百萬人受災。其中,武漢普降暴雨,新洲舉水河河水暴漲,鳳凰、三店堤防潰口。嚴重漬水、山體滑坡、交通中斷、院墻倒塌等令人揪心的消息陸續從武漢當地傳來。

  強降雨同樣帶來了輿論的洪水,武漢政府的城市排水建設和以之為基礎的防災抗災能力,受到了二者的共同檢視。兩個消息正在輿論場上引起波瀾,一則是,武漢潰堤被曝20多年未加固,鳳凰鎮地方承認確實年久失修;二則是,武漢水務局被曝花費3年時間、投入130個億,進行“中心城區排水設施三年攻堅行動計劃”,當年宣傳時曾語氣篤定宣稱告別“看海”。如今,面對市內汪洋,網民質疑“130個億打水漂”。

  細究起來,估計其中各有原委。一般堤壩二十年未加固,很可能有歷史原因和財政配套的難處;130個億的“行動計劃”恰好在三年完成的時間點上被打臉,也可以解釋為目前武漢的日降雨量超出了計劃中所提的“200毫米以內”的排水能力。只是即便如此,對施政者的批評與檢視仍然是合理的,供養政府的納稅人有資格要求公共規劃和政策實現最大效力、富含前瞻性,能足以應對極端而不僅僅是正常的狀態;130個億的廣義出資者,也有權利評估這些錢是否花對了地方、花出了效果、花到了預期。

  總會有一種聲音認為,這種批評是在冒犯當地“人民”,在救災動員中添亂不幫忙。且不説“人民”這個詞彙是不是可以作為一種集體意見、被某個寫作者隨便代表,僅僅“添亂”和“幫忙”的邏輯就不是一種現代政治思維。但是,接受公眾嚴格監督和苛刻批評,並從中導出施政方向,不僅是政府行為的規則,更是一個政府存在的意義和理由。

  更何況,批評還談不上苛刻。“中心城區積水很快排掉”的成果並不能讓“八人遇難”變得無足輕重,武警消防和醫務工作者的兢兢業業、大愛奉獻同樣不意味著可以取消城市基建的公共議題。因兩個後者産生的批評,和對兩個前者的肯定沒有什麼衝突。既然批評不能掩蓋成績,不能抹殺“總體情況是好的”,那麼總體性的進步、大概率上的成績,一樣不能掩蓋問題,不能掩蓋哪怕一個人的遇難、哪怕一個家庭的受災。

  此次武漢受災,讓人們聯想起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近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值得琢磨一下,中國社會面對同樣的情況有了哪些不同?肯定有防災減災能力的巨大進步、調動統籌上的效率提升,這其實在包括武漢在內的湖北諸地的救災中體現出來了。但更重要的,是一種“觀念的水位”的提升,即人們能在“眾志成城”“大愛無疆”的感動之外,追問每一個生命逝去的原因,追問公共財政每一筆錢的去向。雖然這種追問有時是原始的、粗糙的、應激性的,但恰是這種追問意識和施政者對這種追問的重視,在過去二十年中推動著中國社會艱難轉型。

  災難考驗一切政績,公眾批評就是這種考驗的具象化。就像人類從天災中不斷發展防災生存的能力一樣,各地、各部門也只能在批評中日臻廉潔型、服務型的目標。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