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勝利走向勝利

2016年07月02日 11:04:1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張學記:報效祖國還需要理由嗎

  “回國後,我覺得更有歸屬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國家富強了,個人才會好。”

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勝利走向勝利

  走出人民大會堂,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大學生物工程與傳感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學記感慨萬千:“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説,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裏擺脫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徹底擺脫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這一切靠的是黨的領導。事實證明,只有共産黨才能改變中國的面貌。”

  1964年,張學記出生在安徽鳳陽一個普通教師家庭。1981年從安徽化工學校畢業後,他分配到淮南煤炭化工研究所做技術員。1994年,還在讀博的張學記成功研製出世界最小的奈米級超微感測器,震驚了科學界。為此,《光明日報》曾做了一整版的報道。

  博士畢業,張學記選擇了出國做研究。“我們這一代人有幸趕上了黨和國家推行改革開放、高校恢復招生,才有機會上大學,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這是我一生中的轉捩點。”張學記説。

  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做完博士後研究,張學記進入世界精密儀器公司,2004年被聘為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

  留美多年,張學記發表在頂級學術刊物上的論文達300余篇,出版專著7部,獲得專利授權40多項,先後開發出30余種産品,在100多個國家應用。

  功成名就之後,不少朋友建議張學記申請美國護照,都被他婉言謝絕。“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報效祖國還需要理由嗎?”

  2008年,我國啟動“千人計劃”,引進並支援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張學記積極響應,于2009年回國擔任北京科技大學生物工程與傳感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我當時就認定,回來要做‘頂天立地’的事業,‘頂天’就是要出第一流的成果,‘立地’就是要把成果産業化,服務國家建設和百姓生活。”張學記説。短短幾年間,在張學記帶領下,北科大生物工程與傳感技術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如今,在繁忙的科研之餘,這位黨齡超過30年的老黨員喜歡和剛入黨的年輕人交流,和年輕人聊美國夢與中國夢。張學記認為,美國夢講的是通過個人奮鬥取得成功,而中國夢一方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另一方面更強調國家和民族的夢想。“回國後,我覺得更有歸屬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國家富強了,個人才會好。年輕人只有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富強緊密結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張學記説。

  “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大篇幅談了要培養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張學記告訴記者:“就我自己來説,除了多出好的研究成果,還要帶好學生、帶好隊伍,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光明日報記者 鄧凱 羅旭 殷泓 王逸吟 王昊魁)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