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家長投資500萬加10分 各地中考加分政策讓人沒法淡定

2016年06月27日 10:00: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家長投資500萬元加10分 各地中考加分讓人沒法淡定

  製圖:蔡華偉

  6月接近尾聲,高考之後,各地中考大幕也漸次落下。考場之外,另一件事牽動著家長們的神經:中考加分。

  不同於考場上實打實的較量,獲得加分意味著孩子能在考試槍鳴響前出發,與起跑線前的其他考生拉開差距。而在1分之差就能掀起排名變動的中考面前,加分項目所帶來的5分、10分甚至20分的差距,顯然無法令家長們毫不在意。

  加分種類多樣,有的地方15%以上考生都有加分

  這些日子,雲南昆明好多家長坐不住了。在昆明市各區縣教育局近期公示的中考加分名單中,有11229名考生獲得中考加分,佔71311名中考總人數的15.74%。在這些考生中,農村戶口獨生子女和少數民族考生佔比最大,分別為4916人和4902人,兩者合計9818人,佔總加分人數的87.43%。

  “加分人數佔比過大,對排名影響太大。”儘管孩子只是讀初二,家長朱亮(化名)卻格外關注這件事。

  目前,昆明市中考加分政策包括省市三好學生、戶籍在少數民族自治縣或其他民族鄉的考生以及農村人口獨生子女的考生等七類。

  實際上,這已經是“瘦身”的結果:從2007年的十大類24個小項最高加50分,降為現在的七大類21個小項最高加20分,最高加分分值由50分降為20分,最低加分分值則由20分降為5分。

  根據昆明教育局政府資訊公開網數據,去年,昆明中考加分人數就已破萬,佔到總考生的16.44%。既然加分人數和比例與去年基本持平,為何今年家長的反應特別大?

  “今年昆明中考總分由880分降到了600分,總分大幅度降低,但是加分卻並未相應減少,造成起點不公平。”朱亮説。

  據了解,今年昆明中考包括13門科目,其中歷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學和資訊技術5個學科成績合格及以上者,每個學科按10分計。也就是説,獲得20分加分等同於考了兩科滿分成績。“我們孩子在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在最近的一次畢業年級三模中,數學考了120分滿分的有143人,考了117分就已經排到了全年級400名,一個學校才差3分中間就差了200多名,更別説全市了!”朱亮表示。

  這也是昆明許多家長的心聲:在中考總分大幅降低的背景下,目前的單項加分分值太高了,是否能夠適當調整單項加分?

  面對家長質疑,昆明市教育局表示:“加分政策是由17個單位組成的招生委員會制定的,如省三好學生的加分政策由教育部門出臺,體育類加分由體育局出臺,少數民族加分由民宗委出臺,農村獨生子女加分由衛計委出臺等等。每項5—20分的配套制定,自執行以後一直未變。調整加分項和分值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上下聯動,各部門之間協調進行。為了保證政策連續性,今年不會改變加分政策。”

  政策類加分多為全國性加分項,鼓勵類加分各地政策五花八門

  昆明中考加分掀起波瀾,其他地方狀況如何?

  2016年,上海迎來7.51萬名中考考生。其中有約2000人享受加分照顧或同分優待,佔總考生的2.66%;在4.7萬名南京中考考生中,加分考生佔總人數比例為2.6%;濟南共有64290名中考考生,加分考生人數為1412名,約佔2.2%;在4.3萬名太原中考考生中,加分人數為1089人,所佔比例為2.5%;即便是在有10萬餘名考生的廣州,7377名加分考生佔中考總考生人數比例也為6.98%……相較之下,加分考生超過總考生人數15%的昆明的確有些突兀。

  而在上述地方的加分考生中,少數民族考生和農村戶口獨生子女考生是加分榜單中的大多數。據統計,在南京,1200名加分考生中,有937名為少數民族考生加分,佔78%;而在濟南,少數民族考生加分達1230名,佔比接近九成;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鄭州,1307名因少數民族而加分的考生佔了1528名加分考生的85.54%;在太原,1089名加分考生中,有253名為少數民族考生,676名為農村戶口獨生子女,兩者佔總人數的85%。

  “既然國家已經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中考為何又要給農村獨生子女加分?”這是許多家長的疑問。

  “農村戶口獨生子女加分屬於過去政策的延續,既然現在國家政策有變化,教育部門應及時進行調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在少數民族考生加分上,“對於生活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或少數民族聚居地等的少數民族考生來説,這項加分有必要,但如果考生一直生活在漢族聚居地,那加分可能反而有失公平。”

  由於我國普通高中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體制,考試招生大多在省級領導下,由地市或縣區具體組織實施。因此,各地加分政策大相徑庭。目前,各地中考加分大致可分為兩類:政策類與鼓勵類。其中,政策類加分政策大多為全國性的加分項目,如烈士子女、軍人子女、見義勇為子女、華僑、歸僑及臺胞子女等。而鼓勵類加分政策則多為地方性,主要包括藝術類、體育類、科技類特長生及賽事獲獎者,或三好學生、優秀幹部等榮譽稱號獲得者等。

  一些中考加分政策頗具“地方特色”。譬如,根據《2016寧夏銀川中考加分政策》,凡來銀川投資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家子女可降低一個分數段參加錄取,每個分數段為10分。今年,銀川的157名中考加分考生中,有58人因此加分。而在呼和浩特,從業10年以上(含10年)的環衛工人子女可加4分……

  加分“瘦身”成趨勢,但更關鍵的是探索有效的綜合評價體系與選拔方式

  “中考加分是在高考加分實施之後出現的,基礎是中學招錄與分數相掛鉤。”儲朝暉説。

  這些年來,各地曝光的中考加分“醜聞”屢見不鮮:加分考生大半出自同一場比賽、本來“連冰鞋都踩不穩”卻一路成為花滑“二級運動員”、一直是漢族,中考前卻變身少數民族……不管是政策類還是鼓勵類,加分的初衷都是為了優待特定人群,彌補中招制度的某些缺陷,背後蘊含了教育公平,但在分數決定升學的事實面前,一些加分項目反而有可能為考場外的較量打開“豁口”。

  2014年底教育部等5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減少和規範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各地陸續清理高考加分項目。不少地方不約而同地選擇跟隨高考腳步,對中考加分進行“大瘦身”。從今年已出臺的中考加分政策看,雖然仍有不少省市還有鼓勵類加分項目,但取消地方性鼓勵類項目,調整和完善全國性政策類加分,正成為趨勢。

  北京從2015年起取消市級三好學生和藝術、體育、科技方面獲獎考生加分項目,並將於2017年起將少數民族考生加分政策的適用範圍調整為“從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初級中等教育階段轉學到北京市就讀的少數民族考生”。海南省教育廳調研員龍官吾表示,海南省中考加分將根據國家的政策變化做出相應調整,總的趨勢是減少加分項目和加分分值。

  也是在去年,哈爾濱取消藝術、體育類比賽獲獎考生加分項目,以及“全國勞動模範子女”“獲得省級或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人員的子女和享受省政府或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的子女”“為我市引資到位100萬美元以上的僑眷子女”“用朝鮮語授課的朝鮮族中學的初中畢業生”等地方性鼓勵類加分項目。成都則將從2019年中考起徹底取消少數民族考生中考加分。

  有專家認為,從現階段來看,“瘦身”加分政策的確是“快刀斬亂麻”的解決方法,因為保留的是不易被注水的剛性標準。但簡單補“豁口”的同時,不應成為教育部門懶政的藉口,特別是一些鼓勵類加分項目,其背後代表的對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的訴求不應被忽視。取消加分容易,關鍵還在於找到可以替代的擇優功能,探索有效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用更科學、專業的標準選拔學生,使得學校在眾多考生中“打撈”出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責任編輯:李學磊]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