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大國工匠之動物標本剝制師(1/ 20)

2016年06月23日 16:32:37  來源:中國網
字號:    

  2016年4月的一天,吉林省自然博物館動物剝制實驗室內,標本剝制師姜牧裏和徒弟陳志宏正在緊張地忙碌著。他們正在製作動物標本。實驗室裏沒有高端、精準的儀器,桌子上擺放的,只是鑷子、刀子、剪子、縫合線還有調色板和上色筆等一些傳統的工具。而這看似簡單的工具,卻是一門對手藝要求極高的工作。

  姜牧裏手拿上色筆,正在給一隻金絲猴標本的面部上色。這是標本製作工藝中的一道必要程式,在他的手下,金絲猴仿佛又“復活”了。

  姜牧裏今年54歲,標本剝制師。1979年參加工作,當年他是接父親班參加工作的。父親是解放初國內第一代的生物標本的科研人員。畢業于東北師範大學生物系。4歲時就跟跟父親野外考察,在父親身上潛移默化的學到了不少東西。

  剛參加工作時,姜牧裏負責動物標本製作,動物野外考察;標本庫房保管以及景觀製作等工作。1982年,他參加了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舉辦的多期標本製作學習班。期間,從師國內幾位動物標本剝制專家。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技術和理論。

  每一個動物標本的製作,都要經過採、剝、泡、曬、磨、填、縫、潤等10幾道工序才能完成。再小的一件標本,製作之前都要有一張畫在紙上的標本草圖。這就要求標本剝制師對動物的軀體結構,生活習性;形態造型等要非常熟悉和了解。

  1985年從事技術工作之初,姜牧裏在製作動物標本時經常受傷。由於日常工作時使用的是三棱手術縫合針,在縫合動物皮張時,經常被針劃破。有時傷口不小心帶進了防腐劑,皮膚和肌肉就會腐蝕潰爛。處理不乾淨,傷口就難以癒合。受傷後疼痛難忍。2008年製作大象標本的過程中,由於象皮過重,用力過猛,導致他右手中指的韌帶被拉斷。現在姜牧裏的右手上還留有明顯的疤痕。

  姜牧裏説:“用手工作者為勞工,手腦並用者為藝匠;手腦心合用者為藝術家。”造型藝術應傳神而不是寫實。幹標本剝制這一行必須熱愛動物,經常去野外觀察,拍攝,記錄;讀大量的書。每做一個動物標本,都要給這個動物造型編一個符合它生活習性的小故事。動物形態要賦予其思想,這樣動物的靈性才能表現出來。標本才能鮮活,傳神。

  姜牧裏説,多年對動物的觀察,加上自己對動物的理解,使自己的思維能夠完全融入到動物的形態之中。也就是説,能夠達到人和動物合一的狀態。這是一種奇妙的境界,換句話説好像有些“走火入魔”。

  幾年來,姜牧裏帶領著幾個徒弟先後製作了東北虎,金絲猴、金雕、丹頂鶴等動物標本100余件。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或仰天咆哮,或憨態可掬,各個栩栩如生。動物標本能讓人們更好地觀察它們,而這在動物園和野生環境中是無法做到的。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延,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不斷地發生變化或遭受破壞,野生動物加速滅亡。把死亡的瀕危動物,用科學的方法製作成標本進行保存,以備展開深入的科學研究,也是保護野生動物的一種主要方式之一。

  姜牧裏説,標本剝制這一行,易學難精。它是一項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的工作,目前國內學這行的年輕人並不多。由於動物的種類不同,形態的不同,所以每做一件標本都是一次嶄新的挑戰。標本剝制工作並不枯燥,而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文/攝 白石)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