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習近平:寬廣的太平洋不應成各國博弈競技場

2016年06月07日 06:39:27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原標題:不要把分歧當成採取對抗的理由

  昨天,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併發表題為《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而不懈努力》的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中美在亞太地區擁有廣泛共同利益,應該保持經常性對話,開展更多合作,應對各種挑戰,努力培育兩國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都做地區繁榮穩定的建設者和守護者。

  □重點

  >>談成果

  根本啟示就是兩國堅持不衝突

  習近平回憶了3年前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的場景。習近平指出,雙方同意加強戰略溝通,拓展務實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3年耕耘,我們有了不少收穫。兩國貿易額和雙向投資達到歷史新高,人文和地方交流更加密切,網路、執法等領域合作和兩軍交往取得新進展。兩國在朝鮮半島核、伊朗核、阿富汗、敘利亞等熱點問題上也保持了有效溝通和協調。這些合作給中美雙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力促進了亞太地區及世界和平、穩定、發展。

  習近平指出,3年的成果來之不易,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最根本的一條就是雙方要堅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堅定不移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這個選擇符合中美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各國人民普遍願望。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都應該堅持這個大方向,毫不動搖為之努力。

  習近平指出,零和博弈、衝突對抗早已不合時宜,同舟共濟、合作共贏成為時代要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發達國家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兩國更應該從兩國人民和各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勇於擔當,朝著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方向奮力前行。

  >>談合作

  要防止浮雲遮眼避免戰略誤判

  習近平指出,中美要增強兩國互信。中國人歷來講究“信”。2000多年前,孔子就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任是人與人關係的基礎、國與國交往的前提。我們要防止浮雲遮眼,避免戰略誤判,就要通過經常性溝通,積累戰略互信。這個問題解決好了,中美合作基礎就會更加堅實,動力就會更加強勁。

  要妥善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中美兩國各具特色,歷史、文化、社會制度、民眾訴求等不盡相同,雙方存在一些分歧是難以避免的。世界是多樣的,沒有分歧就沒有世界。一個家庭裏還經常有這樣那樣的分歧。有了分歧並不可怕,關鍵是不要把分歧當成採取對抗態度的理由。有些分歧是可以通過努力解決的,雙方應該加把勁,把它們解決掉。有些分歧可能一時解決不了,雙方應該多從對方的具體處境著想,以務實和建設性的態度加以管控。只要雙方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則,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就沒有過不去的坎,中美兩國關係就能避免受到大的干擾。

  習近平指出,寬廣的太平洋不應該成為各國博弈的競技場,而應該成為大家包容合作的大平臺。中美在亞太地區擁有廣泛共同利益,應該保持經常性對話,開展更多合作,應對各種挑戰,努力培育兩國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都做地區繁榮穩定的建設者和守護者。

  >>談未來

  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習近平指出,今年是中國實施“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將貫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轉方式調結構,繼續完善對外開放佈局。我們對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既定目標充滿信心。中國將會為世界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將會同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開展更密切的合作。

  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倡導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願同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讓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更加美好。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為增進兩國戰略互信、拓展互利合作、加深兩國人民友誼發揮了重要作用。

  習近平説,中國宋代詩人辛棄疾有一句名句,叫作“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意思是天下的大江大河千回百轉,歷經多少曲折,最終都會奔流到海。只要我們堅定方向、鍥而不捨,就一定能推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得到更大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各國人民。

  □回應

  要給中國增加去産能的量化指標?

  早已非計劃經濟時代無法向企業下達指標

  昨天,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吹風會上,回應中外記者問題。

  中國“去産能”通過市場出清辦法

  對於國際社會有觀點提出要給中國增加去産能的量化指標,樓繼偉回應稱,中國早已不是計劃經濟時代,無法向企業下達指標,而且目前鋼鐵行業中民營企業産能佔半壁江山,中國目前採取的政策主要是加強環境、安全、能耗、品質等方面的指標監控和執行力度,通過市場出清辦法去産能,並在這一過程中給予財政補貼支援,重點解決職工下崗問題。

  經濟運作固有矛盾沒有根本緩解

  樓繼偉説,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近8年,全球GDP平均增速僅為3.5%,低於危機前五年1.6個百分點。導致全球經濟復蘇疲弱的原因,既有週期性因素,更源於全球潛在産出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結構性改革滯後等結構性因素。

  他指出,從美國看,在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支援下,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增強,多數經濟指標好轉,但結構調整仍未到位,投資缺口依然很大,貿易與財政赤字仍然較高,經濟長期增長前景仍面臨挑戰。從中

  國看,今年以來經濟運作總體平穩,增速、物價、就業指標總體符合政策預期,服務業、消費、高附加值産品和創業出現新的亮點,但經濟運作的固有矛盾沒有根本緩解。

  中美將用所有政策工具支援增長

  樓繼偉説,中美雙方重申G20財長和央行行長上海會議時的承諾,將採用所有的政策工具支援增長和應對潛在風險,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以提高潛在增長率,推動世界經濟實現長期穩定增長。

  樓繼偉介紹,中美雙方積極評價中美攜手努力為應對全球經濟挑戰發揮的重要示範作用,願同國際社會一道,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合作,努力通過結構性改革、創新等方式提升中長期增長潛力,推動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全球包容、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針對吹風會上記者頻頻發問的中國産能過剩問題,樓繼偉表示這也是此次會議上中美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他指出,中方一直重視産能過剩問題,“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中就有去産能,去年中國主動減少9000萬噸過剩的鋼鐵産能,今後還將繼續化解過剩産能。

  □成果

  中美將推動《巴黎協定》儘早生效

  昨天上午,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氣候變化問題特別聯合會議召開。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表示,今年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中政策對話的重點任務,是推動《巴黎協定》儘早生效。

  解振華説,中美雙方商定,今年下半年將充分利用G20峰會等機會,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進一步深入合作,包括新能源、能源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能減碳以及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任務——讓《巴黎協定》生效。

  解振華説,中方認為,達成《巴黎協定》並讓協定生效很重要,但採取行動、落實協定更為重要。這要求中美兩國動員地方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社會團體都能夠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來。

  2014年以來,中美兩國發表了3個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達成具有歷史意義的《巴黎協定》。解振華説,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既是兩國新型大國關係的亮點,又是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南北合作的典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成果是堅持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考慮到各國國情,就減緩、適應、資金、技術等各要素做出了相對平衡的處理,體現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

  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