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規劃5顆新科學衛星 有望取得重大創新突破

2016年06月02日 08:09:21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6月1日新媒體專電(喻菲胡龍江)中國計劃在未來5年左右研製併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有望在空間科學、技術和應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突破。專家表示,空間科學衛星是人類認知自然取得重大突破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對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可使中國在基礎科學方面不斷産出重大原創性成果,並將引領中國實現從航太大國到航太強國的跨越發展,為航太産業升級提供新的增長點。

  “十三五”科學衛星要探索什麼?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透露,目前中科院已遴選出5個空間科學衛星項目,爭取在2020年前後發射。這5個項目包括: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MILE)、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全球水迴圈觀測衛星(WCOM)、愛因斯坦探針(EP)和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

  據介紹,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MILE),對人類進一步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電漿體環境和空間天氣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對於深入理解影響空間天氣的一些重要物理過程有著重要意義,與國際同領域的任務相比具有獨特的切入點和創新思想。

  全球水迴圈觀測衛星(WCOM)將實現對地球系統中水的分佈、傳輸與相變過程的機理及水循環系統的時空分佈特徵認識上的突破,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水迴圈變化特徵,深化理解水迴圈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的科學規律。

  愛因斯坦探針(EP)致力於發現和探測幾乎所有尺度上的沉寂的黑洞;探測引力波爆發源的電磁波對應體並對其定位;系統性地開展大樣本X射線源的時變巡天監測。

  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結束中國科學家一直使用國外太陽觀測資料的局面。這顆衛星將觀測並研究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相互關係和形成規律、太陽耀斑爆發和日冕物質拋射與太陽磁場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太陽爆發能量的傳輸機制及動力學特徵等。它對重大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的預報,將為中國空間環境保障做出重要貢獻。

  科學衛星體制創新釋放中國航太發展活力

  吳季説,中國自1970年4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應用衛星、載人航太和月球探測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加強國防、普及應用和激勵民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限于歷史、體制方面的原因,這些航太工程任務偏重於工程實現,在發現空間科學新知識、引發前沿技術變革、帶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等方面還未達到預期要求,空間科學還未能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吳季説。

  他介紹,為了彌補中國航太事業在空間科學和探索領域的短板,“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在國務院批准實施的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將空間科學衛星計劃作為其中最大的項目予以支援,為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體制機制創新之路,確立了以科學目標重大性和帶動性為核心的衛星計劃遴選標準,創建了確保重大科學産出的科學衛星工程管理體制。

  中國自去年以來,已經發射了暗物質衛星、實踐十號衛星,今年還將發射量子衛星和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這一系列空間科學衛星與載人航太工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共同組成了互不替代且相互補充的空間科學發展佈局。”吳季説。

  這些動向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全球頂級科技期刊《科學》和《自然》5年來近10次追蹤報道中國空間科學衛星的重要進展,在暗物質衛星發射時報道稱:“中國發射衛星加入探測暗物質的空間科學競爭行列”“暗物質衛星的發射開啟了中國空間科學的新紀元”,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空間科學的國際影響力。

  “空間科學實驗與探索‘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內稟屬性決定了每項空間科學計劃都是非重復性的、非生産性的,包含了大量新需求、新思路、新設計、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成為中國空間科技重大原始創新驅動力的源頭活水。”吳季説。

  中國空間科學仍需長遠規劃

  據統計,美國航空航太局每年190億美元預算中,50億美元是用於研發科學衛星。歐洲空間局每年用於科學衛星的經費也有二三十億歐元。自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衛星以來,有2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依靠科學衛星數據,其中有17位來自美國。

  吳季説:“中國是航太大國,每年發射20多顆衛星,直到去年年底才發射了專門用於科學研究的衛星,這與中國的地位並不相稱。”

  吳季介紹,除了上述“十三五”的5個衛星計劃,中科院也在為“十四五”科學衛星工程研製做準備,將在2017年前後從係外類地行星探測計劃(STEP)、X射線時變與偏振探測(XTP)、太陽極軌望遠鏡計劃(SPORT)和空間毫米波VLBI陣列(S-VLBI)這4個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攻關的空間科學衛星項目中,擇優遴選1至2個開展工程研製,在“十四五”期間發射。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中國到2030年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他建議,應將科學衛星系列納入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通過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實現中國空間科技創新能力從“跟蹤”為主向“並行”和“領跑”轉變,“讓中國人為人類創造新的知識。”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