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雲陽造血式産業發展模式 縱深推進新一輪扶貧攻堅

2016年05月13日 13:58:13  來源:華龍網
字號:    

  雲陽縣高陽鎮光明村果農正在對柑橘進行管護。 雲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識別扶貧對象以後,雲陽該如何以産業扶貧為抓手,逐步實現精準幫扶、精準脫貧?連日來,記者深入雲陽各鄉鎮進行實地採訪。

   從縣城出發,沿著高陽湖邊一路前行,兩岸漫山遍野的柑橘在秋日陽光下熠熠生輝,格外惹眼;陣陣清風飄進車窗,濃郁果香撲鼻而來,浸透心脾,令人神清氣爽。

   眼下,雲陽30萬畝柑橘陸續進入投産期或盛産期,山川大地到處都孕育著豐收希望。

   打造柑橘示範帶,成立專業合作社,採取全程社會化服務,建立冷鏈物流園,實行網上電商銷售……近年來,雲陽在具備資源優勢的地區,著力柑橘主導産業發展,不僅盤活了荒山,更帶動了不少百姓走上脫貧致富路。

   這是雲陽整合項目、整體謀劃、統籌推進、突破重點、狠抓主導産業,變“遍地撒鹽”為“集中施肥”的成片開發“造血式”模式,讓柑橘産業成為實施“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摘帽”最有效措施之一的一個典型樣本。

   科學規劃:培育十大主導産業

   “對於雲陽來説,經過這些年的扶貧開發,産業扶貧帶動貧困群眾致富雖取得一定成效,但現在剩下的都是些硬骨頭,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雲陽縣農委主任張遷説,在新一輪扶貧攻堅行動中,特別是針對全縣還未整村脫貧的162村來説,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弱,經濟資源匱乏,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等因素,成為産業脫貧路上的“致命傷”和“攔路虎”。

   産業扶貧是貧困群眾增收的基礎和關鍵,是貧困群眾最迫切的期盼。那麼,雲陽在新一輪扶貧攻堅行動中,産業扶貧之路該如何走?

   “抓産業扶貧,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必須在摸清家底基礎上,找準路子,突顯特色,科學制定産業發展規劃。”張遷説,雲陽在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

   據了解,雲陽在新一輪扶貧攻堅行動中,明確提出了立足貧困村資源稟賦,尊重市場規律和貧困戶意願,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農、宜牧則牧、宜遊則遊”的科學扶貧指導思想,並圍繞“兩廊三帶”總體佈局和“3+2+X”産業發展模式,突出“特色”和“效益”兩個關鍵,重點發展柑橘、牛羊、蔬菜、糧油、生豬、生態魚、中藥材、中蜂、土雞、特色水果等10大主導産業,著力打造柑橘、牛羊、蔬菜、糧油、中藥材、制種、調味品等7條農業産業鏈,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産業,以此逐步構建“一村一品”特色産業發展格局。

   同時,在貧困村産業規劃上,要求明確建設規模、發展模式、覆蓋貧困農戶、投資額度、支援環節等關鍵問題,以此儘快解決“常扶貧、不脫貧”,“年年扶貧年年貧”的老問題。

   創新模式:建立利益連結機制

   高陽鎮光明村是雲陽的“米糧倉”,特別是陳家山大米,在雲陽小有名氣。但就是這個土地資源豐富,又盛産優質大米的“風水寶地”,如今還是一個出名的貧困村,目前全村2000多人中,有貧困戶69戶237人。

   “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留在家裏的基本是老弱病殘。沒有勞力,加上機器下不了田,人工耕種糧食不合算。”村裏的幾位村幹部告訴記者,即使是好田好地,也存在拋荒現象。

   如何才能讓優勢資源和産業從根本上發揮效益,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之路?這是光明村人夢寐以求的想法。

   雲陽創新産業扶貧帶動模式,實施精準扶貧,給光明村脫貧致富帶來了希望。

   “政府提供種子錢,我們與公司簽訂單,公司提供全程服務,畝均能帶來純收入1000元。”光明村6組的劉貴清62歲,老伴是殘疾,女兒讀大學,因病因學,這個家庭成為該村建卡貧困戶。今年,落地該鎮的一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老劉簽訂協議,公司提供代耕、代種、代收全程機械化服務,畝收取服務費500元左右。劉貴清種水稻,當上了“翹腳老闆”,不出工,不出力,一點不操心勞累。等到收穫時,他家5畝水田産出6000斤幹黃谷,按每斤1.7元算,除去成本,帶來純收入7000多元。

   “目前,類似光明村這樣‘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扶貧帶動模式,已覆蓋了雲陽多個貧困村,不僅解決了當地農産品銷售問題,而且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張遷説。

   據了解,在新一輪扶貧攻堅行動中,雲陽為充分發揮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的紐帶聚合作用,加快構建龍頭聯基地,基地帶動農戶的産業發展格局,建立農業企業、合作組織和貧困戶利益聯合體,重點探索了“龍頭企業+貧困村+貧困戶”、“市場+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電商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貧困戶”5種産業帶動模式,積極引進和鼓勵農業企業、農産品批發市場、農産品網商、貧困戶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社、當地種養大戶等,實行訂單農業、網上銷售、入股分紅、大戶帶動輻射,促進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通訊員 李充)

[責任編輯:吳怡]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