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內地遊客遊香港拒購物被關珠寶店 疑遭打頭威脅(圖)

2016年05月02日 06:43:27  來源:四川線上-華西都市報
字號:    

  原標題:宜賓遊客組團遊香港拒購物被關珠寶店 疑遭打頭威脅

  遊客稱,圈中男子為強制要求購物者。

  遊客稱,圈中男子強制要求購物。

  遊客提供的購買珠寶的發票。

  遊客提供購買的珠寶和購物存根。

  封面新聞記者張勇何晞宇

  記得去年10月期間,一名赴港旅遊的黑龍江遊客,因購物問題被毆打致死。當時該事件引發了眾多關注以及對“低價團”、“零團費”等現象的深度討論。可就在今年五一小長假前夕,來自四川宜賓的多位遊客,再次遭遇了拒絕購物被關珠寶店的“黑暗之旅”。令人驚訝的是,遊客稱自己明確表明拒絕購物後,還遭到了當地導遊的辱罵甚至打頭威脅。

  4月下旬,來自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的男子王林向封面新聞爆料,聲稱在港參加名為“完美港澳中山六日品質遊”期間,因拒絕強制購物,遭導遊辱罵毆打。

  王林今年50多歲,據他講述,當時他及其他10位興文縣團友,被關閉在香港皇冠珠寶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皇冠珠寶)的門店內,當他們表示不同意購買相關商品時,被導遊田偉(音)辱罵“王八蛋”、“大騙子”。

  王林聲稱,他與同團的三位女士:李霞(50歲)、領隊張蘭(48歲)、張蘭的女兒小金(28歲)還被田偉毆打頭部。但在現場拍攝的視頻與照片,被導遊強行刪去。

  王林到底參加的是一次什麼樣的港澳遊,旅遊過程中又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低價團”的誘惑

  380元遊港澳11人組團前往

  48歲的張蘭在興文縣開設了一家完美(中國)日用品公司專賣店。該公司每年都會組織當地老顧客前往位於廣東中山的總公司參觀。

  今年3月,張蘭通過在深圳做旅行社生意的親戚,打聽到有380元價格參團的港澳遊。張蘭動了心思,想趁著帶老顧客去中山的機會,順便到香港澳門旅遊一番。

  王林、李霞、白紅燕都是張蘭的老顧客,其中白紅燕還成為了完美公司的直銷員。出於信任,三人答應先交給張蘭2000元,旅行回來後再結算,多退少補。

  張蘭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她收的2000元,主要是用於支付來回機票和旅遊大巴的費用。

  就這樣,張蘭向9人每人收取2000元,加上自己和女兒,組成了一個11人的“完美港澳中山六日旅遊團”。張蘭稱,與接洽的某旅行社深圳旅行社某營業部之間,只有口頭協議沒有合同。

  張蘭曾建了一個微信群,將行程資訊發在了群裏。但50歲的白紅燕不會用微信。與白紅燕同齡的王林也説,沒看到微信的資訊。

  “完美港澳中山六日品質遊”團于4月16日出發,坐車到重慶換飛機到廣州,再從廣州坐大巴到了深圳。

  意外的“黑暗之旅”

  “至少消費1500港幣,不購物不能出門”

  4月18日,興文縣的團員們登上由深圳旅行社安排的大巴,並與27名來自河南、遼寧、山東等省市的散客組成一個38人的團,一起出關前往香港。

  據王林回憶,抵港換乘大巴後,除原來車上的一名女導遊外,又上來一男一女兩名當地導遊。

  “當時車上這三個導遊都沒有戴名牌,”王林告訴封面記者,“但我記得那個旅行社叫香港風光旅行社,換乘的香港大巴車牌為HX7662,男導遊名字叫田偉。”

  18日當天根據行程安排,王林一行參觀遊玩了香港紫荊花廣場和海洋公園,晚上坐船觀看了維多利亞港夜景。

  第二天一早,香港導遊田偉帶他們來到位於九龍荔枝角道大南西街廣隆泰大廈地下的香港皇冠珠寶門市處。當時才早上7點半,店裏已是人頭攢動。

  據白紅燕回憶,進去保安就把門關了,不讓出去。她隨團員們在商場裏轉悠了一個小時後,這時導遊田偉開始在商場內呼喊團員購物,每人必須至少消費1500港幣,不購物的人不能出門,不能上大巴。

  與白紅燕同團,來自山東青島的尉女士和丈夫見狀,就買了一個2000多元的飾品,想早點出去。在門口,尉女士被田偉攔住,按他要求出示了發票,但依然被攔了回來,理由是夫妻也不能共用一張發票。尉女士無奈,只好再花2000多元,在十點以前走出商場,在外等候。

  被關店內幾個小時

  遊客稱導遊爆粗口 並擊打遊客頭部

  被關在店裏期間,白紅燕和其他興文縣團員的身份證被導遊沒收。導遊威脅他們,不買東西就不讓他們跟團了。白紅燕説,沒遇到過這種事,十分害怕。

  原以為食宿行都包了,白紅燕沒有帶太多現金出門。導遊則不斷督促她、推她買東西。

  上午11點,導遊田偉開始清點購物的情況,發現興文縣的11名團員,包括領隊張蘭在內都沒有購物。據王林稱,田偉開始指責他們是“王八蛋”、“大騙子”,並爆粗口。王林指責田偉罵人的行為。田偉此時出手打了王林的頭部。

  同團興文縣50歲的李大姐、張蘭以及張蘭的女兒小金出來指責田偉打人,結果也遭到田偉擊打頭部。田偉身材高大,年輕力壯,王林無力反抗。最後,“我被提著領子到櫃檯前買了東西”,王林告訴封面記者。

  隨後,白紅燕向團員李霞借了1000塊,買了一個吊墜。李霞也稱,被迫買了一個標價910元的玫瑰金吊墜。

  4月19日當天,繼皇冠珠寶店後,團員們又被拉到兩個購物景點,但沒有再被迫買東西。只是在大巴上,全體38位團員都被要求以100元/個的高價購買了水晶花、鑰匙扣等旅遊紀念品。

  4月20日,旅行團抵達澳門後,便未再有購物的行程。王林回憶,澳門當地來迎接的導遊挂了名牌,也沒有兜售行為。

  衝突畫面視頻全被刪

  涉事珠寶店被爆料指早有前科

  李霞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她交給領隊張蘭2150元,購物花了5000多元,對她而言這是一場“黑暗之旅”。

  而張蘭告訴封面新聞記者,珠寶店購物事件,沒有團員説的那麼嚴重,當時只是發生了衝突,她當即進行了勸阻,並未造成人員受傷。同時,她了解到,珠寶店對他們此次港澳旅行進行了贊助,“所以導遊讓大家購物是出於一種禮貌,並未強制購物。”

  先行出店的尉女士等其他省市的團友,沒有看到衝突的一幕。

  而王林用相機拍攝的衝突畫面以及視頻,也被導遊田偉刪除。

  而他們所指的“皇冠珠寶”,與此前黑龍江遊客被毆一案中涉事的D2 Jewellery 一樣,都是香港旅遊業議會的“登記店舖”之一,在入會時曾做出了“不會強迫旅客購物”等承諾。

  封面新聞記者致電“皇冠珠寶”,被告知“所有諮詢都要通過香港旅遊業議會”。

  “皇冠珠寶”也不是第一次被遊客爆料。據媒體公開報道,2015年2月,哈爾濱的潘女士被旅行團導遊帶至“皇冠珠寶”門店,並被關在店中長達兩小時。潘女士當場報警,警察到場後聯絡香港旅遊業議會。最後,“皇冠珠寶”退回了潘女士與其他8名團友的貨款。

  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組織此次“完美港澳中山六日品質遊“的領隊張蘭。張蘭表示,她是在“皇冠珠寶”的衝突發生後,與組團的某旅行社深圳旅行社某營業部溝通,才得知“皇冠珠寶”贊助旅行團的食住費用,必須以購物的方式來抵扣。

  2013年《旅遊法》已明確規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價,組織旅遊活動,誘騙旅遊者,並通過安排購物或者另行付費旅遊項目獲取回扣等不正當利益。

  誰應該為此負責?

  香港旅遊業議會:留有憑證可退貨

  王林告訴封面新聞記者,他們撥打了發票上的香港旅遊業議會的電話投訴,但沒有人接聽,當時又查了報警電話,也沒打通。

  封面新聞記者撥打“皇冠珠寶”電話,詢問事發時店內是否有監控錄影,接電話的女士表示,她沒有權利回答任何問題,所有事情都要通過香港旅遊業議會來協調。

  而香港旅遊業議會的一名葉姓女士告訴封面新聞記者,他們的電話在上班時間內是有人接聽的,不清楚王林等人為何沒有打通電話。

  封面新聞記者查詢大眾點評網,在“皇冠珠寶”頁面的評論欄內,也有其他內地網友投訴:“強制消費”,“不買東西不讓出門”,“地下室裏生生地關了3個鐘頭”等等。

  據香港旅遊業議會的葉女士介紹,如果遭遇強迫消費等情況,只要消費者實名提供購物發票,和其他被強迫購物的憑證,香港旅遊業議會也可以受理調解此類糾紛,協商退貨事宜。

  另外,封面新聞記者也致電組團的旅行社,羅湖的一間營業部店員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該旅行社在羅湖至少有70間營業部,王林遭遇的情況,他們營業部沒有遇到,也不清楚其他營業部的情況。

  如在港遇強制購物

  這些情況可以“無條件退貨”

  1、根據規定,香港旅遊業議會屬下的接待單位,帶領內地團去商號購物,可享受自購買日起計六個月(內地旅客)或14天(海外旅客)內百分百退款的安排。消費者可直接致電發票上的香港旅遊業議會熱線(+ 852)28070707或者(+852)28071199。

  消費者可以通過相關旅行團的導遊,或者旅行社安排退款。但是自行來港的遊客以及在非指定商號購物的遊客,無法享受此待遇。

  2、據香港《貨品售賣條例》,“有品質問題”時才能退貨,事後覺得價格過高等原因則不行。不過,香港新修訂的《商品説明條例》中規定,若店舖作出虛假商品説明、誤導性遺漏、具威嚇性的營業行為、誘餌式廣告宣傳等,可向香港海關不良營商手法調查課投訴。香港海關熱線(+852) 2545 6182。

  (根據受訪者要求,王林、白紅燕、張蘭、李霞等均為化名)

  立即評

  老套的陷阱為何總有人中招?

  □蔣璟璟

  熟悉的故事,一樣的劇情。低價團誘惑,強制購物,暴力威脅……所有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又構成了一場噩夢般的旅遊經歷。

  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在於,在某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此類戲碼正迴圈重演。雖屢屢有輿論抨擊,屢屢有專項整治,卻無奈積重難返。而究其原因,或許也不難理解:當旅行社、黑導遊、零售商店等等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利益同盟,當他們形成了一種宰客欺生的路徑依賴,他們便會將之固化、用之賺盡每一分利益。隨著時間的推延,那種卑微的、不道德的逐利模式,已經成為了某種潛規則,將外來的遊客禁錮其中。

  當遊客數量不足以支撐眾多高檔消費場所營生,它們就會越發依賴那套宰欺生客的邏輯。可以説,這是一種暴利邏輯,更是一種暴力邏輯。

  旅遊業的根本性病變,就體現在這種種荒誕之事上。超低的報價,轉包的旅行團,被強迫的購物,被威脅的人身——所有的這一切,正吞沒這個旅遊城市光鮮的聲名。

  在類似的故事後,我們總是呼籲強化公共治理。當然,這是最自然的反應。可是除此之外,遊客們顯然也該反省自己了,那些老套的陷阱,為何每每總能讓人中招?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