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

2016年02月21日 09:21:3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新春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地提出新聞媒體“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職責和使命。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3家中央新聞單位進行了實地調研。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的關鍵時刻,總書記到中央媒體調研,同一線編輯記者交流,為全國新聞工作者點讚,對新聞宣傳工作作出重要部署,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深謀遠慮。

  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舉旗定調,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從歷史視野與現實觀照的高度,從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高度,深刻闡釋了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意義與內涵,指明瞭我們當前和今後工作的核心與關鍵,明確了我們實現理想目標的路徑與方法。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自覺樹立並不斷強化看齊意識,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守正不移,牢牢把握新聞輿論工作的政治方向

  習近平同志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要承擔起新聞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

  這段話深中肯綮。新聞輿論工作面向大眾,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凝神聚力、高舉旗幟、統一步伐、共同奮鬥的重要渠道和有力抓手。新聞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反之則是黨和人民之禍。只有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地在恪守黨性原則上堅持最高標準、最嚴要求,才能辦好黨和政府的媒體,守住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

  重視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提升到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高度。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總有一些人要與我們爭奪輿論陣地,總有一些人千方百計抹黑我們黨的宣傳,總有一些人寄希望於我們黨的科學理論、正確主張和方針政策不為中國人民所認識、所掌握。越是這樣,我們越要關注“輿論安全”,越要堅定不移地在新聞輿論工作中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光明日報是我們黨聯繫和團結廣大知識分子的紐帶和橋梁。光明日報的成長髮展,離不開黨的關懷、呵護、信任與鞭策。2015年,本報刊發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點欄目、《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四個全面:繼往開來的重大戰略佈局》《“五大理念”與百年夢想》等重點文章及本報推出的十大重點人物典型報道,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得到了多位中央領導同志肯定。正是在這樣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領導下,光明日報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進展。

  “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這是習近平同志對新聞媒體的要求,也是光明日報社應當始終遵循的政治原則。我們深知,只有不斷增強看齊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只有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光明日報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負黨的囑託,不負人民的期望。

  固本開新,創新新聞輿論工作的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

  網路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帶來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新興媒體發展之快、覆蓋之廣超乎想像。觸屏閱讀已經成為大眾獲取資訊的基本渠道,甚至成為一種文化生活方式,這使網際網路意識形態話語權爭奪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趨勢。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座談會上強調,“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一論述,理論前瞻意義和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如何在全媒體時代,以順應新聞規律的方法、貼近受眾心理的話語、適應分眾傳播的渠道、切中現實熱點的議題,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是主流新聞媒體面對的時代課題。這需要增強對受眾的針對性,打造各有優勢、互相策應的媒體矩陣品牌,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勢。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變“+網際網路”為“網際網路+”,從簡單相加階段進入戰略相融階段。要切實把握好新聞傳播的時度效,關鍵是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傳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技術挑戰和傳播生態,光明日報一直在新聞輿論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的探索創新上下功夫。1955年,它率先由豎排版改為橫排版,開啟了中國報刊橫排版的時代;1988年,它躋身首批電腦鐳射排版和膠印行列,參與中國媒體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之旅;1998年,它成為國內較早設立新聞網站的報紙,開始迎接新世紀的傳媒風浪;2014年,它率先實踐“融媒體”概念並建立了新機構——融媒體中心,以觀察者和探索者的角色投入了媒體融合這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

  2015年是光明日報的“融合發展年”,融媒體建設成果陸續發佈。光明網、光明日報融媒體中心推出了包括“光明雲媒3.0版”“光明微站”“學術卡片”“光明農信”“光明藥信”等在內的一系列創新産品,和此前的一系列産品一起形成了有光明氣質的融媒體産品矩陣。在此過程中,摸索出了以産品為軸心、打通部門、重組資源的工作機制;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采編流程;聚合報紙、網站、移動網際網路産品、社交媒體平臺、樓宇資訊屏等多載體、多層次傳播的報道體系,目前正在向融合發展的新型主流媒體邁進。

  審時度勢目的是強基固本,與時俱進為的是守正不移。在新的時期,讀者在哪,受眾在哪,黨的新聞工作的觸角就要伸向哪,新聞輿論、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新媒體和融媒體建設必須起到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力度、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的作用。近年以來,光明日報借助新媒體優勢、依靠融媒體平臺,推出了“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尋找最美教師”“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等等專題、報道、活動,努力增強主流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擴大黨的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提升正面輿論宣傳的影響力、公信力,將深入把握新聞規律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結合起來,將創新新聞工作理念與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結合起來。

  歷練人才,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這段話,道出了今天傳媒格局下影響力競爭、話語權爭奪的關鍵所在。

  隊伍建設是我們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人才保證。新聞工作者的角色不僅僅是記錄者、觀察者,也是思考者、建設者;新聞隊伍的政治素質、理論素養、業務水準、作風建設不僅影響新聞業態、輿論生態,更關係著全社會的價值導向和思想動向。黨的新聞工作者要始終懷著政治家辦報的意識,搞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對職業負責、對新聞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

  擔負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必須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指南針,我們必須牢牢堅持黨性原則這一根本原則,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堅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引導我們的編輯記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特別是在傳媒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年輕一代的新聞工作者更要以優秀前輩為榜樣,在新的輿論生態下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理論素養、傳播主流價值,肩負起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為此,光明日報每年派出多個批次的年輕記者赴革命老區、紅色教育基地接受黨性教育,中國延安幹部學院、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專門開闢“光明日報社業務骨幹黨性教育專題培訓班”,在多年的實踐中形成了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培養效果,逐步打造出了一支信仰堅定、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出色的年輕采編隊伍。

  此外,我們結合本報面向知識分子的定位,通過“兩頭結合”的方式,努力培養兼具研究水準和調查能力的編輯記者人才。一方面,我們堅持用創新理論武裝采編隊伍,鼓勵記者跟蹤社會熱點、前沿理論,向“研究型記者”邁進。在報道形式上拒絕冷漠和無趣,內容上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由點及面、由表及裏,拓寬了報道視野,突出權威專家的聲音,注重對問題分析的理論深度,探索智庫化辦報的路子。另一方面,我們鼓勵記者多走訪基層,走近人,關注人,接地氣,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説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努力培養腦力、體力、腳力、筆力皆優的青年采編人才。

  有鐵肩道義,才有妙手文章。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征程上,光明日報的采編隊伍、全體員工深感前路寬闊、重任在肩,將認真領會、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深耕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加固黨聯繫知識界的橋梁,團結知識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作者:光明日報社總編輯 何東平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