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70餘年未見 栗斑腹鹀再現北京(圖)

2016年02月04日 06:41:13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原標題:70餘年未見 栗斑腹鹀再現北京

  今年初,一隻雄性栗斑腹鹀在密雲水庫被拍到。栗斑腹鹀的特點就是腹部明顯的栗色斑塊。沈岩 攝

  今年初,一隻雌性栗斑腹鹀在密雲水庫被拍到。 關翔宇 攝

  近日,已經70多年在北京沒有“露面”記錄的栗斑腹鹀又重新回到了北京人的視野中,北京大學學生邢超在密雲水庫拍到了它的照片。實際上,這種有著平凡長相的鳥在全世界的數量已不足1000隻,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鳥類之一。

  1941年曾在頤和園發現過其蹤跡

  “鳥如其名”,栗斑腹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腹部明顯的栗色斑塊,因為數量稀少且近年來又迅速減少,201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為瀕危鳥類。此外,它還是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收入的動物之一。

  1941年春天,曾有觀鳥者在北京頤和園發現過它的蹤跡,此後到2015年,北京再沒有栗斑腹鹀的發現記錄。

  密雲水庫或有10到15隻的小種群

  北京大學學生邢超是此次發現栗斑腹鹀的人之一,其所在的一個高校誌願者團體北京飛羽經常對各種鳥類觀測學習。因為興趣所在,成員們對鳥類都有基本的了解。

  而發現栗斑腹鹀,源於在密雲水庫進行的一次例行的觀鳥活動。活動中,邢超和北京林業大學的黃木嬌發現一隻停在樹上的鳥看起來“有點兒不一樣”,憑藉之前的了解,他們感覺可能是栗斑腹鹀,又因為無法確定,他們將拍的照片帶了回去。

  英國著名觀鳥人Terry通過照片確定了這是栗斑腹鹀。之後,北京觀鳥會會員關翔宇又去了三四次密雲水庫,最少的一次發現了五六隻,最多一次發現了9隻。根據當地的觀察和近期記錄,此處可能有10到15隻左右的小種群。

  變極度瀕危或與棲息地破壞有關

  據介紹,因為物種珍稀,對栗斑腹鹀的研究成為了北京觀鳥會的一個項目。

  “這類鳥近三四十年來數量下降明顯,從當地的常見鳥變成極度瀕危”,關翔宇告訴記者,為了弄清楚原因,2011年到2013年間,他參與了北京觀鳥會在內蒙古、吉林地區進行的栗斑腹鹀調查。

  內蒙古通遼的一小片地區比較適合栗斑腹鹀生存,關翔宇調查發現,它的棲息環境主要是草叢和灌木叢,而數量減少可能與棲息地破壞有關。

  ■ 小知識

  栗斑腹鹀 通常被稱為紅肚麻雀,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腹部中央有一塊明顯的心臟形栗色斑紋,而且體形較小,與麻雀有類似之處。

  栗斑腹鹀原來分佈在哈薩克南部地區和俄羅斯與朝鮮交界地帶,目前國外已經沒有觀測記錄。在我國,栗斑腹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東北地區等。

  冬季,這類鳥以草籽為食。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

  ■ 分析

  或因冬季覓食“做客”北京

  長期從事鳥類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正旺告訴記者,栗斑腹鹀的棲息地在東北,主要是吉林、內蒙古東北部以及黑龍江的部分地區。世界範圍內,栗斑腹鹀還在俄羅斯出現過。在此之前,它的棲息地更為廣泛,遍佈黑龍江的大部分地區,“數量減少的原因還不是特別清楚,但可能與棲息地的開墾、放牧有關。”

  因為“長相平淡”、跟麻雀相差不多,栗斑腹鹀在以前受到了人們的“冷淡”對待,後來研究人員發現幾乎見不到這類鳥,於是又開展了調查研究。

  這樣一種以中國東北“為家”的鳥為何出現在了北京?關翔宇表示,此前就有人冬天在華北地區見到過栗斑腹鹀,可能有部分個體到華北越冬,“冬天東北的積雪較厚,它們取食困難,南下遷徙到北京並不能説是意外。”

  此外,隨著觀鳥愛好者的增加、觀鳥水準的提升,很多此前難以發現的罕見鳥也開始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張正旺則認為:“栗斑腹鹀來到北京還是非常偶然的,並不穩定。而且越冬期時它們會南遷,之前到過北戴河。但這是件好事,説明它的分佈地區在擴大,而至於能否長期存留還要繼續觀測,要看周圍環境,有無它們需要的食物,同時人類的干預也不能多。”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