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京鐵路局:15元盒飯和2元水 春運高鐵不斷供

2016年01月23日 06:40:07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原標題:15元盒飯和2元水 春運高鐵不“斷供”

  本週日,2016年春運大幕即將開啟,旅客對盒飯的需求量也將大增。此前,一篇名為《高鐵盒飯定價45元一份是否合理?》的帖子引發關注。為此,記者探訪了北京地區高鐵動車列車餐飲加工配送基地北京京鐵列車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春運期間,高鐵、動車上的15元盒飯和2元水不會“斷供”,更不會“藏著賣”。

  □製作

  車間工人全身三次消毒

  昨天上午,記者探訪了京鐵列服公司的餐食加工生産基地。記者看到,作為直接接觸飯菜的車間工人,必須經過嚴格消毒程式才準進入。在進入前,所有工作人員被要求“全副武裝”,白大褂、頭罩、口罩、鞋套一個也不能少,進入車間前還要求洗手後再用酒精消毒雙手。隨後,進入一間“風淋房”再次消毒,在封閉的小空間內四面八方的風孔一起工作,以便吹掉身上的浮塵和毛髮。還要將手腳放在入口的消毒池內站30秒、噴灑酒精,才能走進生産車間。

  快速冷卻保證品質

  在熱廚生産間,燃氣炒鍋、蒸汽炒鍋、攪拌燃氣炒鍋,分別把守著自己的“崗位”。工人們將洗凈加工好的半成品投進鍋內,再按照研發的比例配好各種調味料,燃氣鍋在電腦的設置操作下開始按照程式炒制食品。

  同時,在米飯製作車間,在巨大的機器面前只有三四個工人在操作,大米飯蒸熟後正在自動刨松。據生産總監夏惠明介紹,在這裡每1小時就可蒸熟米飯1500公斤,約可製作5000盒米飯。

  隨後,配上剛出鍋的熱菜,要立刻裝進飯盤車,送進真空易冷機進行打冷降溫,然後再進行包裝。為了嚴格控制品質,所有菜肴熟制溫度都在85℃以上,而運輸、銷售環節都控制在0到10℃之間。

  目前,整個冷卻過程已經實現“速降溫”,從90多℃降到10℃,只需15分鐘。相關負責人還告訴記者,為了保證盒飯的品質和口感,他們生産的盒飯直到裝箱,全程不超過8個小時。

  防異物盒飯須照X光

  為了避免乘客在盒飯中吃到頭髮、小石子等異物,即便經過細緻的人工挑選,食物中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在某個流程出現“小意外”,殘存一些異物。為了對付這些異物,京鐵列服公司特別引入了兩道工序——金屬檢測和X光照射。

  據介紹,食物在封裝打包後,首先將經過金屬檢測儀,一旦發現金屬物質,則馬上報警。第二關是X光照射,不僅金屬會在X光的照射下無所遁形,連小石頭這類硬物都會被察覺。機器一旦察覺出有異物,傳送帶就如同突然“發脾氣”,使勁一甩,將有異物的盒飯從流水線拋出,工人將再行手檢。

  □配送

  盒飯價錢共分5檔

  春運將至,動車的開行列數也將大大增加,配餐基地每天製作盒飯的數量將由每天上萬盒增加到近兩萬盒。雖然盒飯的數量增加了,但15元標準的盒飯仍將保證充足供應。

  據介紹,目前北京動車的盒飯共分5檔,15元、30元、45元、65元以及99元雙人套餐。據負責人透露,在所有動車盒飯中,每列列車的15元標準盒飯配備將達到30%以上。

  15元餐2元水不“斷供”

  針對春運期間15元餐和2元水是否會出現“斷供”,相關負責人表示,一般來説車上盒飯的儲備都能滿足旅客的需求,如果趕上列車晚點等特殊情況15元盒飯全部售空,則將把車上30元、45元等高價位盒飯以15元一份的價格賣給旅客,保障15元盒飯不斷供。京鐵列服公司黨委副書記賈濤介紹,由於採取了“以銷訂産”的經營方式,浪費的情況很少發生。

  針對有乘客反映盒飯定價偏高的問題,賈濤解釋稱,由於前期投入大、運作成本較高,定價考慮到列車運作成本,並且食材原料品質較高,全部採用非轉基因産品,而且整個生産流程都嚴格要求。如果比喻為普通餐廳的話,它的價格也不算貴。

  至於此前有網友反映的列車上15元餐是否會“藏著賣”,賈濤表示“並不會,所有價位的餐食都會在出售時展示出來。而且在配送方面,還會根據列車的需求增加盒飯量”。

  保質期90天盒飯供應急使用

  日前有旅客反映高鐵、動車上有出售保質期為90天的盒飯,京鐵列服公司生産副總監詹冰介紹,該種常溫鏈盒飯的整個製作工藝都與72小時保質期的冷鏈盒飯相同,只需在最後兩道檢測程式完成後,多加一道“高溫滅菌”的工序。

  目前動車、高鐵上常規配餐都為冷鏈盒飯,但仍按一定比例配備保質期為3個月的常溫鏈盒飯,以防止列車晚點旅客滯留等極端情況發生。應急情況下,長編組列車會增加4箱15元餐,短編組列車增加兩箱供應,每箱含20份。高鐵上的15元餐分為冷鏈盒飯和麵條兩類,每一類又包含兩個不同品種,供旅客挑選。

  據了解,這些冷鏈盒飯保質期為72小時,旅客在列車上吃到的盒飯都是新鮮有保證的。對於超過保質期的盒飯,一律都要貼上報廢標簽,然後送回生産基地進行統一銷毀。

  京華時報記者 賈婷

[責任編輯:尹賽楠]